標題:
如何處理「多收」稅款?
[打印本頁]
作者:
aa00
時間:
2011-5-4 08:21 AM
標題:
如何處理「多收」稅款?
(星島日報)政府上一財政年度七百五十億元破天荒盈餘的背後,原來有二千零九十億元的破紀錄稅收支持,難怪納稅人有產生要求減稅還富於民的念頭。
. ^# S1 u" u6 n9 G. c: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去年的龐大盈餘,財源之一是政府賣地豐收,早已眾所周知,原來稅收不遑多讓。稅務局昨日公布去年稅收狀況,比本來預計的一千六百多億元,足足高出兩成半,創下歷史新高。當中利得稅、物業稅和印花稅收都是歷年來第二高,薪俸稅收則是歷來最高。
" L6 l. A( y# a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身為納稅人,無論打工皇帝還是打工仔,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政府是否需要抽這麼多稅?」
tvb now,tvbnow,bttvb$ V3 a1 Z4 U# r4 f3 ]1 {5 T# f% \+ I
以本港奉行「小政府」的傳統思維,本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稅制簡單和稅率低,吸引商人投資和旅客消費,更重要是私人環節理財效率總體比政府優勝,藏富於民可以令社會資源發揮更大的創富功能。與其由政府頭痛如何去善用這筆錢,不如把這個「難題」交由市民自行解決。
$ R) x6 P6 _' ~2 Gtvb now,tvbnow,bttvb
加稅固然難 減稅亦不易
8 `" n( j% b" x2 Y( a0 Y6 F
可是,現實政治環境的轉變,令減稅之路不再如以往易走。
+ s: ]2 s2 e) g/ y公仔箱論壇
減稅本來皆大歡喜,可是,今時今日卻因為社會不同利益組合的角力,而可能成為政治炸彈。政府如果要減輕全港打工仔納稅人負擔,商界一定會要求曾蔭權政府兌現當初的競選承諾。曾蔭權當年在《競選政綱》提出「還原」薪俸稅和利得稅率,至今只實現了薪俸稅部分,如果履行承諾減利得稅,商界固然歡迎,能否得到普羅市民支持和立法會各大政黨通過,政府絕無把握,尤其是明年正值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年,官員要發揮高深的「拆彈」功力。
tvb now,tvbnow,bttvb( o3 P2 I( ]" |& a5 B
減稅不易,加稅更難。去年庫房豐收,是拜經濟暢旺所致。本港擺脫經濟不景的年代不足十年。當年庫房欠收,在龐大赤字下不得不加稅,引發民怨沸騰,不少官員心有餘悸。當年政府曾經諮詢民意改革稅制,擴闊稅基,減輕經濟波動對稅收的影響,至今仍未成功。
, ^" Y9 I3 g$ otvb now,tvbnow,bttvb
派糖成習慣 更須搞建設
tvb now,tvbnow,bttvb! [4 F0 E2 U I9 ?) w
受到種種限制,雖然政府比實際需要「多收」了稅,官員寧可面對「守財奴」或「官富民窮」的批評,都要積穀防饑,不輕易減稅收窄稅網,以防日後經濟困難時的加稅壓力。
公仔箱論壇( y6 U& w$ F/ @
在這種政治生態下,在庫房豐收年,面對社會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壓力,政府會繼續推行一些一次過「派糖」措施,例如減免差餉和公屋租金,發綜援「雙糧」,甚至如今年開先例的直接派錢,作為另一個財富再分配的途徑。近年市民已經養成「吃糖」習慣,增加管理民眾預期的挑戰。
9 u0 x: ]" ]) h
除了一次過的財富再分配,政府另一個方法,應趁有財力,預留款項投資未來,包括大大小小公用設施的建設,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加強本港的競爭力。總之,如何處理豐厚稅收,或會變成下個財政預算案要留意的課題。
作者:
aa00
時間:
2011-5-4 08:22 AM
稅收創新高 發財須立品
0 D w2 O3 t2 g9 u
, }' p% V0 W8 R2 ]/ g% `0 L, l* k& T
4 t) s" Q2 F6 B& E, _
【東方日報專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陷入財困泥沼難以自拔,香港卻非常幸運,庫房有如豬籠入水。上個財政年度,本港稅收又創出新高,達二千零九十億元,較對上一個年度增加一成七,其中入息及利得稅上升一成六,印花稅上升兩成,遠遠超過同期經濟增長率。
" e& {$ z8 F8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經濟好,稅收水漲船高,這是順理成章的事。由於包括稅收在內的各項收入增加,上年度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當初預測的二百五十億元財政赤字,轉為逾七百五十億元盈餘,兩者相差逾千億元,曾俊華因此一舉超越前財爺唐英年,在錯估方面創出歷史新高。須知財政預算案是施政的重要依據,如果年年預算與實際收支狀況相差萬里,淪為失算、胡算、瞎算,預算案不僅失去應有的意義,也勢必令施政出現偏差。
& k7 g8 R/ i. _,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本港稅基狹窄,在三百七十萬就業人口中,僅三分之一交稅,中產是交稅主力,稅收增加,意味着中產的貢獻和負擔增加,所以每到交稅期,都是他們最痛苦的時候。有人說,中產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本港稅階、稅率已多年不變,如今是否應該調整?供養子女及父母免稅額是否應該增加?每次預算案派糖,中產總是抱怨自己遭忽視,這是否公平?
' g: M$ B7 p: j5 w% e8 q: x) ktvb now,tvbnow,bttvb
在庫房收入不斷上升之際,窮人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官富民窮的矛盾更形突出。港府沒有那麼富有的時候,社會矛盾和民間怨氣相對緩和,反而隨着庫房愈來愈充裕,深層次矛盾卻不斷激化,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問題其實不在於錢多作怪,而在於港府甘當守財奴,將《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變成有入不出或者多入少出,回歸初期,港府外匯加財政儲備不過六千億元,十多年間增至二萬多億元,同期香港經濟增長僅約五成,兩者根本不成比例。輕財足以聚人,量寬足以得人,只知聚斂財富卻不懂得使用,無論有多少錢,都不過是一堆空洞的數字。
" [; l0 V$ i; F9 V5 y' E* ~8 Q公仔箱論壇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財政儲備並不是愈多愈好,庫房裏的一分一毫都應該用得其所。正如有人建議,港府應該擴大開支,如增加教育、醫療、福利、扶貧方面的撥款,這不僅能刺激經濟增長,也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有助收窄貧富懸殊,紓緩社會矛盾。尤其是目前通脹升溫,衣食住行樣樣加價,莫說基層市民,中產人士也被壓得喘不過氣,適當推出扶貧紓困措施,還富於民,天經地義!
) R8 T* H# j5 |8 Y+ [1 C
有錢是好事,有錢也好辦事,目前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庫房充實,港府更應該作出承擔,考慮推動一些長遠的政策例如十五年免費教育、全民退休保障等,而不能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一次性措施應付民意。香港是富裕的地方,政府庫房之富足,足以令許多國家及地區羨慕不已,但港人卻沒有其他發達地區人民所享受的福利,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 d# L( G. V2 Y) Z5 l7 ~9 m5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如果說,巧婦難為無米炊是一種無奈,那麼,港府坐擁金山銀山卻仍然無法成炊,那就不僅是可悲,而且可恥。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