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 Z$ R. i% a1 U, O5.39.217.76在不同渠道相繼得悉艾未未因荒誕的「經濟犯罪」被拘禁後,思緒立刻跳回去年十二月,在倫敦Tate Modern最底那層流連的一個多小時,想起凝視他那件成為全英國話題的作品時混雜的心情。也特別想起作品旁有個小房間,內裏有些跟觀眾互動的屏幕,選好語言之後,艾未未就會以謙卑而親切的語氣說一句﹕「你好,我是艾未未,我想聽你對我這作品的想法」。網絡與媒體裏對他「被消失」的相關評論和訊息在短短幾天裏已是汗牛充棟,相較身邊的人,我實在不算認識艾未未,亦沒能力分析當下中國政治情勢,迴蕩在腦內的卻有那上億棵葵花籽,遂想由此說起。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M) [4 S- K1 g- l% G
2 v7 {( G( w7 k9 B. l5 }艾未未失去音信後翌日,即4月4日,Tate Modern已迅速在官方網頁更新了一小段文字表態﹕「對於未未作為藝術家自由說話的權利再一次受威脅,我們感到沮喪。」昨日,館方更難能可貴地將外牆的展覽宣傳字句,索性改為清晰的一句「Release Ai Weiwei」。他的作品《葵花籽》將在該館展出至5月2日,我在想,屆時他若尚未獲釋,Tate會否考慮延長作品的展期(從劉曉波得諾獎後不久開始展出),讓那些因為這事件而認識AiWeiWei的人,繼續在藝術館中見到其身影?大概最後這一個月展期,入場人次亦會因而以倍數增?若真是這樣,也可說十分配合近年「強國」的一切,一貫引來世人注目的方程式。 / m! g; x6 h! q, D5.39.217.76+ ?) ]7 L% z, T9 v1 _' B 低調地踏進萬神殿 & \& _# O/ D+ a; S& T & F' M" v3 K# K2 j4 Y2 [, I5.39.217.76在倫敦的日子裏,Tate Modern有何更新都必赴會,談得上是常客了,但去年底那晚上,閉館前幽靜的一小時,實在忘不了。任誰也知道可在TateModern地底那Turbine Hall作超巨型創作,是廿一世紀以來當代藝術界給予藝術家最高的肯定之一,艾未未是第十一位。被邀加入這Unilever系列,有人形容為進入當代藝術的萬神殿(Panthon);恰巧,他本來就被中國網民戲稱為「艾神」。0 n9 x( U' t5 s1 ~5 l0 l5 Z5 Y9 G
9 U- S* h5 J5 N# C3 `% _7 C# B5.39.217.76此前大多在TurbineHall創作的藝術家都選擇了在視覺、物質與感觀製造奇觀(spectacle)的方式來讓觀眾記住。例如早就打進流行文化的AnishKapoor和Rachel Whiteread 都以大規模雕塑填滿了大堂空間、Olafur Eliasson 用無數的燈來複製太陽、Doris Salcedo 索性在地面鑿出一大條如假包換的裂痕。「艾神」走進萬神殿的作品最突出之處卻是它的平凡與極簡,踏進展場時最大的感受是:好像幾近什麼都不存在。但文字卻告訴觀眾映入眼簾的是一億棵、共重150噸、以陶瓷所造的灰白色葵花籽,它們被鋪平在Turbine Hall的地面上。由於原來地面亦是灰色,陶瓷葵花籽雖然繁多,那觀看經驗及其灰沉與前人所製的奇觀肯定大相徑庭。它只在數字上刺激觀眾,在創作過程中,艾未未也多番以北京的人口、北京車輛的數目,來判斷一億這個抽象數目的意義。 3 q S, H. ^7 m" X% k1 c" E5.39.217.76 " _+ F% d/ f3 [6 K公仔箱論壇當然我們可以用現成物(ready made)或土地藝術(earth art)等傳統來理解《葵花籽》的美學意義,但評論多聚焦於《葵花籽》官方而畫出腸的政治意涵,採前後進路的評價都是眦譽參半。藝評家Paul Gladston提出,它表面過盛的政治指涉,例如指向毛澤東時代太陽與太陽花的政治寓言,或文革時人人口袋裏秘密載有瓜子的日常反叛,都很難讓觀者主動地投入作品與省思當下中國的政治脈絡。就像文學與電影裏的傾向,全力批判七十年代卻恰恰是種去政治化的表演。換個角度來說,許多評論側重作品與中國「大量生產文化」的關係,但艾未未找來景德鎮1600名、大多是女性的工人以人手逐一製造葵花籽,對許多人來說,這行為跟全球資本和世界工廠的現狀關係十分曖昧糾結,談不上什麼批判介入。 , ~( b, }! U: e! E, R# z: b; ^ / G+ Y% Y2 e2 ^tvb now,tvbnow,bttvb指向集體和大眾的瓜子們 ' V% r8 x! a1 `8 G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6 c) r- K9 i) q9 h8 |% c
如果藝術品的意義本來就流動不居,而艾未未所「演」的角色(persona)又時刻籠罩(overshadow)其作品被接收的方式,我們是否可以在他被拘禁的此際重讀《葵花籽》?近日在網絡上流傳兩齣紀錄片,Who's Afraid of Ai Weiwei和 BBC 的 Without Fear or Favor都不約而同談到艾未未與集體和大眾的親近關係。對我來說,閱讀《葵花籽》的鑰匙本來就在這種關係:作為藝術家和公共知識分子(容我把這帽子扣在他身上),艾未未極度、甚至過度相信及擁抱集體與大眾,他從來就把改變的力量寄望在微細但可積累的平凡個體之中。他很用心地用Twitter連結陌生人,喜歡以派對形式號召不相識者在上海作顛覆與對抗,他在至今為止最高調的作品中把平凡的集體性呈現出來。: ?6 k. R/ [% X( E u: k5 W
5 X) t- Z& @' E7 C5 ~0 p+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別少看這種對群眾的信念,在《讓子彈飛》猛收七億票房的當代中國,正當化集體的沉寂、無力與勢利才是主旋律。對於許多關注中國政治的人而言,集體性早就在九十年代市場化和新自由主義中煙消雲散,當下中國的主角只能是賈樟柯電影中那些飄泊的個體,集體極其量是在工廠裏孤立的勞動關係。但艾未未非常相信中國被視為去政治化的集體和社群所潛藏的政治性,他透過《葵花籽》把一個鎮的集體生產力轉移到藝術的殿堂,連同日常實踐,以高度自覺的方式來書寫和思索集體。《葵花籽》可能呈現的,與艾未未一貫對大眾的熱情寄望密不可分(也見諸他另一作品,讓在Twitter相識的「推友」讀出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名字的聲音作品《念》)。《葵花籽》盛載的,也許就是近年藝術理論界紅透半邊天的概念「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的紮實演繹?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S- F- e. |/ z) S
& k2 F1 X9 ]# h最不可思議是,《人民日報》對《葵花籽》的評論極度詭異地提了相似的閱讀方法,指這件作品教我們考量的問題是,是否只有當我們共同行動,個體才不至於無力和無關痛癢!這問題的答案,在艾未未被拘的當下,尤其需要我們未來的行動和發聲去爭奪。在近月的訪問裏他多番提到被捕是他最能預期的事,《葵花籽》的意義何在,也許就見諸大眾如何面對和回應他與大量異議、維權人士在白色恐怖中被拘禁的事件。《葵花籽》展出數天後,因為踏在陶瓷上帶來大量塵埃,館方與艾未未以健康理由決定不再讓觀眾踏在那億棵瓜子上。在上述脈絡下我倒認為不打緊,也許有別於其他簡約主義藝術,身體感受對解讀此作品而言不重要。它和艾未未的實踐,招引覑每一個觀眾重拓對自身和集體行動力的想像與認知。我們,既是個體亦必然是集體的我們,通過反省一己與共同所能有的行動力,繼而實踐的話,就在參與這件作品,都在準備重寫《葵花籽》可能的意涵。除了「拿來」的茉莉花,還有葵花籽。圍觀不能改變中國,必須要成為葵花籽當中的一棵,然後我們就是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