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英特爾科學獎之啟示 [打印本頁]

作者: excaliburs    時間: 2011-3-28 12:24 PM     標題: 英特爾科學獎之啟示

一年一度的「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競賽落幕,華裔學生再次大放異采,16人進入前40名的決賽入圍名單;3人進入前10名。華裔學生不僅在美國學校學業優秀,做科學研究也很出色。 為何在美國像英特爾科學獎這樣的高中生科學競賽備受關注,獎學金豐厚,美國總統也要接見這些獲獎學生,而大學入學考試SAT滿分狀元卻甚至會被名校拒絕?筆者以為,對於資優學生,美國教育更看重的是他們的創造力。 以研究創造力及資優教育聞名的美國加州大學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 授,有個著名的創造力大小「C」理論。創造力的英文是(Creativity),以C字母打頭。米哈里教授認為,創造力有大有小,價值也有高低。那些留芳百世的音樂、美術及文學作品,或是偉大的發現、發明和創造,大到足以改變世界的創造力,稱做「大C」;但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也會有頗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小發明、小創新、小作品,這種創造力稱做「小c」。 有些人質疑中小學生做科學研究,能搞出什麼名堂?頂多也就是「小c」而已,不如多學點知識,打好紮實的基礎。但學者們相信,「小c」雖然未必一定累積發展成「大C」,可是「大C」一定是由「小c」累積發展而成。 一個學生能背再多的書,做過再多的習題,考試是滿分的狀元,但都不足以證明其創造才華。而一個人的研究作品,卻能更多地體現其創新思維。這些能在科技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他們的學業成績也很優秀,只是在美國沒必要把時間用於過分去追求考試分數的完美或滿分。 英特爾科學獎的前身是1942年開始的西屋科學獎,到現在為止的獲獎者中,已有7位日後獲得諾貝爾獎;2位獲菲爾茲(Fields)數學大獎;30人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5人被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華裔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教授,1968年獲得當時的西屋科學獎。 雖然今天人們還沒有找到什麼特別好的方法來測定創造力,但英特爾科學獎給我們的啟示或許是青少年時期的研究作品,比起考試分數更能預示成年後的卓越科學成就。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