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9 u" m+ R, b w5 C5 j: \! M2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参考黄秀政,<试论现阶段中华民国国中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以新编国中历史第一册为例>一文,便是一篇最典型的教材编撰技术的研究论文,特别是页166所附的编印过程流程图。上文收在《史学评论》,第十一期,1986年1月,台北,页159-198。6 c' Y/ G9 a+ s B U* Z+ R
1 N( w/ W/ X; Y& D
3 参考胡昌智,<历史教育目标的理论与实际——从实践理性的观点论历史教育>,《史学评论》>,第十一期,同前注,页57-85。本文以下各小节所论的历史教育及本土史观的提出,基本上是采用胡昌智教授从实践理性讨论历史知识的理论模式。至于“实践理性”之意,详下。公仔箱論壇. c' A, L4 s7 g2 j+ |- ~
tvb now,tvbnow,bttvb' y( Z/ N) _4 a" P( m1 ?
4 最典型的,莫过于现行国民中学KBSM历史课程(2002年)的教学目标之说明。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编订:《2002年KBSM国民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初中一、二、三》,特别是课程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的说明。原件:Pusat Perkembangan Kurikulum, 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 Huraian Sukatan Pelajaran Kurikulum Bersepadu Sekolah Menengah: Sejarah Tingkatan 1&2&3, April 2002. Matlamat, Objektif & Kandungan.5.39.217.76* z4 E/ r+ D. \! `' g M. V
5.39.217.76/ x; Q5 E/ `( @
5其实,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不外分知识、技能及情意三类,可以参考中国教育部:《2000年九年义务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同时,可以参阅陈佳,<论中外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1999年5 月,页14-18。 / c( c1 [# ^+ Y1 y! N; C9 T / G5 `- D3 T5 E" T8 M9 u6 李彼得(P.J.Lee)曾对英国7至14岁的学童进行历史记述的性质和状况的观念理解的大型研究,证明通过史料分析,给儿童一定的教导,他们可以用更成熟的理解取代给定的意见或史实。见氏著,Children’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Historical Accounts,收入在张元及周梁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页201-226。译文见同书,页227-248。这个研究虽是英国学童的个案,但它却说明了历史教育不能忽视学童自我理解历史的能力,说明学生主体论不是个教育理念,而是具有实践印证的依据。另,叶小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程体系改革,提出应摒弃过度注重学科全面性的学术中心问题,可参考叶小兵,<对面向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51-63。公仔箱論壇( S3 }; y; f2 O% I: i- z
6 P5 Y/ e8 G3 h7 i. [8 f/ g7 关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以倡导马来主义及国民意识的最新讨论,可参考Sandra Khor Manickam, Textbooks and Nation5.39.217.761 T+ @( L2 w# Z1 e' S9 z j
Construction in Malaysia,《亚太研究论坛28期》,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2005年6月,页78-89。Sandra 一文既以国民中学2002年的历史课程纲要为其分析对象。另可参廖文辉,<谈华族史在国史的定位——历史教学的一点省思>,《人文杂志》(创刊号),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年,页42-43。廖文提到华族史在国史(马来西亚史)的边缘地位,与Sandra的观点互为呼应。 / {4 s5 d; ^$ C3 t1 Y5 |tvb now,tvbnow,bttvb ) }$ e# E& Y6 |! G8 见胡昌智,<历史教育目标的理论与实际>一文,同注3,页72。tvb now,tvbnow,bttvb* _/ ?) l+ a! F,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