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奇名怪姓 全馬或僅有一家 出家人沒出家
[打印本頁]
作者:
amannn
時間:
2010-9-6 03:19 PM
標題:
奇名怪姓 全馬或僅有一家 出家人沒出家
[attach]1121922[/attach]
) [; @( r+ u8 B9 v0 E
出德成手中拿著他編寫的《出家家譜》。
6 R% Q% s y P; t# X% J7 R
% _5 @& r" I: f: Z5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你好,我是‘出家人’,但我沒有出家。”
7 ~5 B- V4 k0 n; f X" L1 l% ?
“出”姓在我國非常罕見,身為第四代“出”家人的出德成,篤信佛教,雖然從小到大曾被朋友戲謔為“出家人”,但他從未想過要出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出家人”。 現年43歲的出德成是“出”家第四代,他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其祖父出水土是第二代,其家族目前晉入第五代。 出德成的堂弟出德慶曾任職第五台(Ai FM前身)廣播員,兩人的父親出仁傑與出仁毅是孿生兄弟,不但同年同月同日生,也在同一天結婚。 出德成目前在馬六甲地和樹人學校執教,平時活躍于社團,現任華校教師公會體育主任、孔教會理事、孔教會古城詩社副秘書、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副文化主任、佛教聯誼會副秘書、惠安公會副文書及惠安公會青年團(螺陽俱樂部)財政。 “出”這個姓氏相當罕見,相信在大馬僅有一家,而“出”家族成員人數也不到50人,使“出”家人“物以稀為貴”。 出德成目前未婚,其家族成員也有多位“王老五”。當記者問及是否擔心“出”家有朝一日會失傳,出德成坦言,雖然有所顧慮,但一切順其自然。
5.39.217.768 }/ s; r F) e5 K* z; \ c
tvb now,tvbnow,bttvb! h p, n( z2 t' Q$ ~4 m
資料庫
: M6 c- U6 N7 T. K5 U) ^tvb now,tvbnow,bttvb
源自蒙古族 拆字漢化改姓為氏
出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內廷太尉、明朝海西侯納哈出的后裔,當年從先祖名字拆字漢化改姓為氏,或為避難改姓為氏。 在福建省泉洲市惠安縣北20公里外的山區,塗嶺小壩洪厝坑,聚居著幾百戶姓“出”蒙古族人,其家廟大門楹聯寫“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家”,點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 原來他們是元朝蒙古貴族后裔,祖先乃成吉思汗的重臣木華黎,官拜太師,爵封魯王,權傾朝野,顯赫風光。 被惠安縣出氏族人尊為始祖的“不歸公”納哈出,在元朝末年官至領兵太尉。恰值元朝滅亡,被迫降于明朝,后又聚兵反叛,屢犯遼東,卻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將葉旺擊潰,無奈下再次歸降后,被朱元璋封為海西侯。 納哈出后來在隨穎國公傅友德出征雲南時,病逝于征途之中。 納哈出的長子察罕因“藍玉黨叛逆案”被處死,次子佛家奴(亦稱福家奴)當時正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聞長兄被誅,擔心受株連禍及九族,便棄職歸田,隱居在惠安縣的荒郊野嶺,取父親納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漢字諧音“出”為姓氏,以“燕山”為郡號,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驃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 出氏族人最初隱居在惠安縣九都梅峰鋪(今福建省惠安后龍上西村),后遷徙到惠安縣十都樟市鋪,也就是現在塗嶺洪厝坑一帶,依溪流小水壩帝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讀,繁衍子孫。 直至第十二世孫出科聯在清乾隆年間考中進士,並官授翰林院檢討后,后人才在家廟中懸掛“忠節”和“進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橫匾。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