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马哈迪的心不甘情不愿
[打印本頁]
作者:
gohtk
時間:
2010-8-10 12:32 PM
標題:
马哈迪的心不甘情不愿
作者/庄迪澎专栏 Aug 10, 2010 12:07:27 pm
1 u; E: v. l& t, o5.39.217.76
- n0 Q! E, ~) e3 @4 I) L, n) Y9 Itvb now,tvbnow,bttvb
) e% O0 R d: n3 X/ X) v
【寒蝉有声/庄迪澎专栏】
以威权统治闻名的第四任首相马哈迪卸任迄今将近七年,但是他只是从官职上引退,没有从舆论场上引退,每一次发言都会引起程度不一的关注。对我而言,马哈迪卸任后的喋喋不休,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自揭他自始至终不曾改变的种族主义思维,以及“彰显”那些曾经对他极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所谓“社会贤达”(尤其是华团和华基政党人士)滑稽尴尬的样子。
& g) Z ]! \9 I1 i( u- U5.39.217.76
将近20年来的学术训练与事业经历,令我特别注意马哈迪(左图)关于媒体、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议题的言论。我在2004年初出版的《强势首相vs弱势媒体――给马哈迪的媒体操控算账》里就评价道:“马哈迪即使不是马来西亚史上最深谙媒体法则的首相,他对媒体的本质、特性与功能的认识和掌握,的确在他任内表露无遗,而且在他的内阁成员中――即使包括安华依布拉欣在内――无人能出其右。”
9 A6 [- y0 }0 a: s% s6 v0 h
迄今,我认为这个观察仍然有效。马哈迪对媒体和媒体业的观察与批评,很多是一针见血的,例如广告商和销量影响媒体编采方向、资本家经由所有权控制新闻自由等等。马哈迪最近(2010年7月28日)在吉隆坡为“亚洲部落格与社交媒体大会”发表主题演讲时说,传统媒体缺乏新闻自由不完全是碍于出版准证的管制,而是它们过度自我审查,许多新闻无法见报是为了“让路”给广告。马哈迪此番言论,是再一次为他任内恶名昭彰的媒体管制辩解,试图淡化国家机关在媒体管制中发挥的阻吓作用;但是,资本家的控制与广告商的介入,又何尝不是党国之外,另一股主宰媒体的巨大力量?
: r: h% {* G! u0 i0 T) I+ }5.39.217.76
马哈迪之深谙媒体法则,也正是我国媒体业之大不幸。由于熟悉媒体,马哈迪对媒体既爱又恨,为了让在他眼中影响力无远弗届的社会公器为其一己利益服务,他将他所批评的媒体现象化作自己操控媒体的手段,其中一种就是绩效昭著的所有权管制,而这项庞大的工程,在1990年代已经大抵完成。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D( X* P! r4 \4 O$ T
讨好美国人的承诺
% I: C1 a0 v) B
对许多人来说,马哈迪任内看似比较“开放”的决策,可能就是在1997年到美国推销“多媒体超级走廊”时许下了“不审查互联网”之承诺。然而,马哈迪的“不审查承诺”显然不是由衷的承诺――马哈迪最近(2010年7月19日)在部落格撰文建议管制色情材料在互联网上传播,提到“不审查承诺”时写道“即使我们意欲这么做(审查互联网),也力有不逮;我们没有掌握这么做所需的技术”,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心不甘情不愿”的味道。
( }8 u/ ^+ q' G8 v
回顾马哈迪许下“不审查承诺”的经过,就会发现这并非其初衷。2010年7月5日,我在2010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发表论文《互联网的民主化作用与党国反扑:马来西亚网路媒体经验》就提到,“多媒体超级走廊”由始至终都是经济挂帅的项目,马哈迪勤走国际“推销”这个耗资马币500亿元、面积比新加坡本岛还大的庞大项目时也是对外商“晓以大利”――例如1997年1月14日,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磯分校为多媒体超级走廊投资者召开的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整篇讲稿中至少提了四次“共同致富”(mutual enrichment/mutually enrich)这个词汇。
公仔箱論壇0 ?: d$ d, F6 }. l+ g
我在撰写这篇论文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马哈迪于1996年8月1日在吉隆坡为多媒体超级走廊主持推介礼时,虽然在演讲中已向有意进入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公司开出保证书(Bill of Guarantees),但是当时的保证书版本并没有“将确保不审查互联网”(Malaysia will ensure no censorship of the Internet)这一条。“将确保不审查互联网”的明文承诺,是马哈迪在1997年那场在美国对美国人的演讲中才增补上去的。
! l* G1 J+ q% ] K( l9 S4 S- P8 z+ | a
显而易见,马哈迪的“不审查承诺”是为了讨好他数十年来口诛笔伐的“居心不良”的“西方资本家”而量身订造,目的只有一个:以他们口袋里的美钞成就他的另一个纪念碑――多媒体超级走廊。有些学者(例如Graham Brown、Jason P Abbott、Gary Rodan)更认为,马哈迪许下“不审查承诺”,意在与当时因审查互联网而备受国际社会抨击的邻国新加坡竞争。
( j& K0 |+ d$ [; L: l' _tvb now,tvbnow,bttvb
令人讨厌的极端自我中心者
0 w* c' ^' J1 d2 O! N7 a l* k2 G
马哈迪应是我国发表最多篇关于媒体与新闻自由的演讲和文章的首相,我写硕士论文时,用了很多时间阅读这些文献;他对记者行业之轻蔑、对新闻自由之不屑,令人印象深刻。马哈迪在2010年7月19日发表的文章,虽然只提管制互联网传播色情材料,但是他对新闻自由与“自由的”互联网心不甘、情不愿之态度仍然贯穿全文,例如这两段:
公仔箱論壇8 h( {! W7 \8 u. H w1 [2 w
“新闻自由应该是西方民主实践的重要成分。这一假设是,有了新闻自由,真相将会彰显。然而,自由也关乎撒谎、促进邪恶议程、妖魔化个人、扭曲事实、把人逼向死亡,以及其他林林种种的罪恶。互联网现在不只是赋予记者,而是赋予任何人说出真相、撒谎、扭曲真相,以及从事一切善与恶之事的能力“。
" x1 b# w& Z/ F8 }9 V* ^- x+ r& @. Ftvb now,tvbnow,bttvb
换言之,无论是在首相任内,抑或卸任迄今,马哈迪对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与舆论空间的态度和立场,一如他的种族主义思维一样,实际上没有实质的改变。若说有“改变”,那只是为了其一己政治利益服务的权宜之计。是以,马哈迪在1990年代要以经济表现巩固政治权势时,以看似淡化种族色彩的措施示人,但卸任迄今七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却一再发表讨好马来人的马来人民族主义言论,其实只是“恢复”青年马哈迪的原来面目。
" {" v4 R$ S* S; H* ^) g$ ktvb now,tvbnow,bttvb
就新闻自由与媒体管制而言,马哈迪在2006年以后猛力攻击其继任者阿都拉巴达威治下的马来西亚没有新闻自由,管制媒体比他在位期间更严格,俨然新闻自由的受害者与捍卫者,只是因为他已无法一如既往得心应手地迫使媒体成为其权力斗争的利器之一。反之,马哈迪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任内所作所为(无论是打压新闻自由或司法机关)是错的,以致如今仍一再将新闻自由的欠奉仅仅归咎于媒体自我审查。说穿了,马哈迪骨子里始终都是反新闻自由、反言论自由,当他抱怨其继任者治国时没有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时,只不过是让我们见识一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枭雄何其令人讨厌!
' l4 J. F9 D# ^) y
/ s: |. g F$ A* }# W; x% T
庄迪澎是《独立新闻在线》总编辑。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