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虚妄的“一个华社”
[打印本頁]
作者:
龙王
時間:
2010-7-13 02:41 AM
標題:
虚妄的“一个华社”
本帖最後由 龙王 於 2010-7-13 02:44 AM 編輯
, r: U1 ^/ l" l: A, m/ C% m* K
tvb now,tvbnow,bttvb) `4 S+ _4 {5 Y9 ^. M' Z
独立新闻在线
9 @. t9 u, p" |1 o+ R( ]: \7 B/ G' O
作者/陈利威专栏 Jul 12, 2010 02:12:13 pm
公仔箱論壇1 d1 L* t) f- c5 N7 {5 O2 `
% w* x! J; P$ f1 F! ]
【马来夕崖/陈利威专栏】真正的马来西亚建立在更多分裂的“一”(Satu)之上。多数马来西亚人的内心深处,有种对“一”的迷恋。“一”的思维,就像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的思维,许多事物都能以简单的单数来分类。
) C8 `0 n; e% K v( B6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v2 W( o4 A+ h
5.39.217.769 {, D6 A" ^4 @+ g+ K& t5 b/ H0 X
2 z F( c+ Q+ k! `! r
在政治运作与制定政策过程、媒体人新闻作业的意识中,以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都“一”的思维所牵制。“一”的思维是政治的,具体点,更多时候是种族主义的。土著权威组织的思维其实常在你我心里,只是缺乏像它那样的组织站出来而已。“一个华社”的想象是和土著权威组织同路的。
公仔箱論壇3 b0 V7 e+ S' @4 r# y( I
6 |4 g9 d4 z5 q2 W1 I
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复杂性常被轻易忽略,以为真的有简单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其他。在政治人物的语言操纵,媒体惯性贫乏思维的新闻书写中,社会的复杂被简化为一种马来人、一种华人与一种印度人,其他人被彻底遗忘。因此所有的问题不是马来人的问题,就是华人的问题,不然就是印度人的问题,其他人被彻底遗忘,似乎没什么问题。
5.39.217.76/ |* F3 \: A: {6 m* A( Y D
tvb now,tvbnow,bttvb* q* X/ g! t; v1 V: Y
而且就整体各方面的利益而言,也常归类为马来人的利益、华人的利益,或者印度人的利益,其他人的利益又被边缘化。这样的思考逻辑就是对“一”的病态迷恋。
: j/ E6 _, C7 {5 u- j7 H5.39.217.76
公仔箱論壇. F! @4 a5 k1 z! S9 J
难隐藏族群利益思维
tvb now,tvbnow,bttvb5 q- `! z4 F2 M2 O3 F
其实不只是主流的政治人物和媒体如此,一些标榜跨越族群思维的政党人士、公民组织以及另类媒体,有时候也同样不经意地流露出类似的思维方式。虽然那些人讨论的是跨越族群的需要,然而他们的跨越族群需要却是建立在各自族群的需要之上。
2 Q# B. }% g& ~& [7 ^+ b; u5.39.217.76
, p" ?: j2 H. K" P, Y* V
跨越族群变成了借口,纯粹是用来服务本身群体的利益。所以结论一定又回到本身个人群体的利益了。又有一些人,似乎是真诚地跨越族群,不过,在分析的过程,却受到“一”的思维所捆绑,处处露出死板一块的单一分析模式。结果有些在结论时终于露出马脚了,背后又是同样的单一群体利益。那种以为自己跨越族群,却在思绪中的阴暗角落包装跨越族群,或者缺乏自觉以为本身真的跨越族群了。
1 |" e8 P$ \# Y+ [tvb now,tvbnow,bttvb
tvb now,tvbnow,bttvb# t- Y2 L7 B% Z# O4 X$ E
可能有读者现在很不耐烦了,要问例子何在?如果很认真要例子,就随便在主流和另类媒体的新闻和评论寻找,案例就像马来西亚的车祸那么多啊。这样的“心理需要”,从政治人物、社会领袖以及知识分子的口中,年年岁岁在重播。是的,它就是一种“心理需要”,每个族群都信仰还有单一群体的利益。
6 M3 E2 `& @6 \2 |: F
3 i% y5 j, C9 U: E公仔箱論壇
没有单一的利益关系
. N. S' E8 B" W
想象一个华社的利益、单数的华社,是误导人的。华人不是单数的。华社何曾如此单一过。百年前华社就分籍贯、地域、语言和帮派了,马六甲也出现本土化讲马来文的峇峇。独立后,华社也分为英语教育和华语教育者,其实还有更多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群体。到现在,什么是“华社利益”更为诡异了。
" Q' M6 F o m! l. C5.39.217.76
: w3 {; Y- M ]$ o# E# @& s: p
5.39.217.76" b) T$ M6 [1 `" |" t$ P. w, ~
5.39.217.760 H# I( ?/ }% D L8 i" P" d
所谓的“华社利益”大帽子到底所指为何,是指华社哪个群体的利益?要知道,华社内有阶级之分,更有地域、教育背景、性别、年龄、时空和信仰的差异。所以准备谈“华社利益”时,也请分析到底真正受益者是谁。
/ F+ V3 P- d9 R. d7 X9 |
# s$ N& b+ Z$ Z. w& Y( B, S4 b4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或许有人会问,维护本身族群的利益又有什么错,这是民主人权啊?让我举例为什么错得离谱。最近谈论30%土著股权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了。当一看到30%时,“土著利益”、“非土著利益”、“马来人利益”、“华人利益”等类似的论调又出现了。当土著权威组织以为自己胜利,而媒体和知识分子在思考30%的那一刻,大亨陈志远可能会发笑。
" U V' @4 M& \: ]5.39.217.76
公仔箱論壇; ], Z9 o0 `$ e
借族群为政治筹码
5.39.217.76* B9 x8 J) U- s2 C. J
即使是族群政治政策,也并非能简单地指为典当“华社利益”。很多课题的利益网络错综复杂,难以分清楚,需要更进一步提问,到底是哪一个华社群体的利益。事情并非是简单的射龙门,一射而中就可以取分,可简单归纳为所有华社皆受益或受害。
& W' E* B3 U( ?9 D# U; T$ b
. B/ M( p/ S- [/ i+ M# ^% y/ P5.39.217.76
1 q$ J, F- j3 m l
公仔箱論壇7 S' |* u& S& ~# a0 {1 p
华社远远并非一个。华总不能代表华社,华团不能代表华社,华文报不能代表华社,马华公会也不能代表华社。华团、华文报、华基政党常常把“华社利益”无限放大,令人怀疑,他们自称代表“华社”,用此作为政治筹码,谈的实际是本身的利益 。他们以假想的“华社利益”来动员族群,借以维护自身少数华裔政治和经济精英的利益。
5.39.217.769 g# ^" X6 ?+ w7 M- [
5 a1 _! A& `' ~5 b( A& {) t6 B
难道只有马哈迪和阿都拉的儿子,成为亿万富翁,林良实的儿子呢?“华社”远远超出理解中的印象,它非但不是单数,复杂的面向还属于流动状态的。不同群体内部的异同,其内部利益关系常常是有冲突的。把华社看成只是一个利益集团,是过度简化和见林不见树。各个族群社会中,都一直有看不见的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单数思考时,宛若牢笼的思考模式常有不少盲点,一些少数人就是利用这个盲点来争取自己切身的利益。
. ~) D4 @* p4 x( a
9 _' j7 q; }/ u
陈利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博士学位,著有马来文著作《马来西亚改革运动的网络场域》(Dinamik Ruang Siber Dalam Gerakan Reformasi Di Malaysia)一书。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