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华教必须悲情?
[打印本頁]
作者:
gohtk
時間:
2010-6-24 10:54 PM
標題:
华教必须悲情?
作者/唐南发专栏 Jun 24, 2010 03:02:08 pm
: X& l- i" J- Q! X
9 H8 W+ c5 K3 U8 ^" Atvb now,tvbnow,bttvb
tvb now,tvbnow,bttvb3 b& R7 f/ B( l1 H
【乱石崩云/唐南发专栏】
就在上周,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政府考虑在国小开办华文及淡米尔文班;日前,他澄清政府不会强制在国小开办母语班,但将主动提供相关语文的师资。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C* Y- J' `" D/ A
国阵政府的教育计划朝令夕改,更弦易辙乃家常便饭。但慕尤丁(左图)的谈话虽然未必认真,他抛出来的想法还是值得关注。
; r2 T" I, U3 i5 htvb now,tvbnow,bttvb
我曾数次在网上和所谓的马来专业人士笔战,辩论所谓母语学校存在的必要。其中令他们侧目的观点,是我不因为本身是华人而捍卫华文教育(尽管“华人”只是我众多身份认同中较为显著的一项),而是国家不应该扼杀语文的多元性。
2 v9 V5 F7 v) V, S/ e
换句话说,哪一天华社充分理解原住民也需要教育,主动捍卫之并给予协助,而非冷眼旁观,以近乎鲁迅所说的“群众为戏剧的看客”的那种冷酷态度加以论断,华社就比现在更进步了。
公仔箱論壇0 R2 w, w- j% Z+ }, { e5 `
教育彻底政治化
公仔箱論壇5 Y) U# q$ @" m6 C( T" E8 b W
笔战到最后,我记得自己写了两段话让这些为巫统所笼络的“精英分子”沉默了起来。一,任何人有以其他语文为母语的权利,所以华人的母语不一定是华语,可以是英语、马来语或其他方言;二,马哈迪担任教育部长期间错失良机,不但没有重点栽培英校,反而把国民教育彻底政治化,最终导致许多非马来人家长(包括英文教育背景的家庭)把孩子送进华小甚至独中。李光耀在打压母语教育方面的“成就”,一直是马哈迪心中极大的缺憾。
3 ~, A9 R; j!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今天众多华小和独中的成功,是华社苦心经营的结果;国小和国中素质每况愈下,则是政府把教育搞成政治的下场。但假设政府痛定思痛,重点栽培国小和国中,既给予学习母语的机会,又强化师资、设备和英文教学,行之有年的话,谁能担保不会对华小和独中形成威胁?
- \* K2 M' p3 a" m; C公仔箱論壇
就此,有人恶意指责我同意政府通过培育所谓的“精明学校”来压制其他源流的教育。事实是:我赞成政府强化教育的做法,但在资源分配方面必须尽量达致公平。刻下全国有80所左右的所谓精明学校,在重点发展之余,政府也应当关注并解决其他学校的困境。国内确实有不少人支持精明学校和在国小开办其他语文班的措施,我们必须给予认可。即使有人要求恢复英文教育,政府和民间也必须正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回应来自民间最大的诉求,即公平对待各源流的学校。
2 `' ~( |1 M5 X" ?1 p* _: dtvb now,tvbnow,bttvb
多了解其他弱势需要
公仔箱論壇9 ?4 I$ @) a. j3 W5 ^. [
要创造多元社会,首先要营造尊重差异的多元思维。马来西亚的族群、宗教和文化虽然繁复,人们的思维往往单元,而且不时要求对方先承认本身的需要,才来谈论其他的弱势群体。就华教而言,尽管面对国家众多的打压,办得出色的华小和独中依然不少,硬体设施更是其他源流学校无法比拟的。
5.39.217.76& S" I6 v4 t/ i) H
华社把华教的捐款当作是“第二项所得税”,其来有自。也正因为付出得多,所以极渴望获得认可,毕竟捐助华教在我国的语境中乃充满了政治抗衡的意涵,并非一项教育举动那么单纯。而每当论及华教的未来和挑战,“悲情论”不免占了上风。
tvb now,tvbnow,bttvb8 f" X) b r* e; s: l% X
但如果华教要让人看到其更多可贵之处,何妨多肯定自己的成果,并了解他人的需要?例如原住民、印裔、移工和难民社群的教育需求和困境等。因为我们不是躲在斗室里面和国家抗争,乃希望争取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然而,持续不断地炒作自身悲情,又能否引发其他弱势群体的共鸣?我存疑。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a5 q( _$ K B
话虽如此,我依然理解华教在马来西亚有今天的成就并非偶然;先辈们的牺牲奉献亦当肯定。可是在一个瞬息万变,社会结构急剧变更,身份认同日渐繁复的时代,一味仰赖过往的悲情,真的能够引起更大的回响?这是我的另一个疑问。
9 ]/ k/ M) ~4 R) d# u) L公仔箱論壇
华教目前的资源和优势,虽然不足以搀扶其他的弱势群体,但至少可以起典范的带头作用。例如多关注国中母语班的情况,以及每年至少30%国中子弟无法完成教育文凭阶段的现象。
5.39.217.764 I0 D! U& j5 w/ p/ N8 y
此外,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华文教育?如果政府在发展“重点学校”之余,依然没有纠正资源分配上的偏差,华小和独中又当如何展现自身的优势?是满足于生产更多的“小状元”和在新加坡受落的独中生,还是培育具有多元思维、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华校生?
/ G( u2 p- r; p7 _0 H+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转化苦难为动力
; Q5 @# [( T2 P, \4 x
因为无法营造新的论述以回应当前的挑战,华教内部一直有人主张凭借悲情来召唤那已失去的壮烈年代。这种做法虽然不完全错,纵使有效,也难免连带产生负面效应。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k ~* M0 z* I
悲情记忆和蒙难者情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凝聚群体的力量,但过度的仰赖却绝对会成为社会的负资产。不要忘记,马来人社群也有本身的悲情,却因为巫统多年来的纵容和炒作,当下一个恶果就是土著权威组织。如果有华人因为受了国家多年的怨气而喊出“到我们忍无可忍的时候,就要出事了”,只会让我想起依布拉欣阿里也曾如此向非马来人社群嘶吼。
5 i/ ] N) v3 |4 C1 W: M! T
犹太人的民族苦难深重,却因为政客和宗教司放不下悲情,或刻意不让其升华,结果产生了以色列日渐右倾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更不用说在我们熟悉的台湾,陈水扁八年的领导如何毫无节制地炒作悲情,最终把一个有理念有前景的政党搞成民粹的象征。
/ Y' Y' x: @! _# i4 w) J
相反的,印度的甘地、美国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和南非的曼德拉都不因为吃过不义体制的苦头而终日浸淫悲情,反而将个人的遭遇转化为积极正面的动力,为群众提供希望和憧憬,从而扩大诉求的层面,也为世界留下了美好的足迹。
. l [! U( k0 K, a6 ] C, }1 b7 e
但在马来西亚,我们一方面批评马来社会不肯抛弃悲情,拒绝拥抱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方面却不肯走出自我的悲情,还试图以此作为动员群众的力量,不但自相矛盾,更充分说明了华教缺乏新的愿景和论述来回应国家下一步的策略。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i; e; @& N5 B* U; U( y* k6 p
唐南发是时事评论人,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班。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