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6 s& Y' f0 h# M4 `! T1 Q殖民者也透过这种手段提高自己,俾能以救世主的姿态,行其拯救弱小民族的矫情,或合理化自身的侵略行为。1954年教育政策特委会报告书提及“方言学校教育水准低下”即为一例,实际上是对准华印学校,而废除方言学校的建议,早在1951年巴恩氏巫文教育报告书即已出现。 ! B: N* E+ ?8 |3 I; G- L' \公仔箱論壇, M9 s5 z( c4 F6 l+ P, w$ y, N
在独立建国前,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进而深植人们脑海中,长期成为殖民地子民的唯一用语而不觉有任何不妥。更为吊诡的是,独立至今,学界竟毫无反省地引用,辗转因袭至今,殖民遗绪,莫此为甚。其中最常被使用的词汇是“方言学校”这个名词,其影响不容小觑。 % C; ]6 U/ g. z# O: J% ~: m+ q& {
独立虽逾五十载,然今年4月18日副揆慕尤丁于乌雪补选期间犹提及此词汇,而词汇与句子形成的语义结构无不充满矛盾与暧昧性,笔者把句子中译如后:“方言学校是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情况非常迫切,政府将继续给予帮助。”(sekolah vernakular merupakan sebahagian daripada sistem pendidikan nasional dan oleh itu kerajaan akan terus membantu jika keperluannya begitu mendesak.)。tvb now,tvbnow,bttvb. E7 G0 p# v( V4 i
6 }7 A8 R( u. V1 `0 {细心的读者稍微留意,不难发现在“是”和“继续”之间,还插了一个“如果”,句首之“方言学校”的修辞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 ~" w9 g q-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6 T) n# C( @9 C# Y 先行贬低的修辞策略 1 A8 S) s4 x& t6 C1 @公仔箱論壇英文vernacular一词源自拉丁文vernaculus,而verna意指在地出生的奴隶(home-born slave),这里强调的是“在地者”与“卑贱的身分”;在西方现代史语境中,vernacular是与“中央”、“官方”、“国家”相对的,有等级上的差别。把它置于语言学脉络,其语义即转化为“方言”。 5 I8 G8 l0 z' `6 ]) Vtvb now,tvbnow,bttvb : x# i Z, d5 R n" c从文明水平衡量,“方言”被认为是俚俗的(colloquial ),因此是“非正统”的;若从使用范围看,它是某些族群专属的“行话”(jargon)或“隐语”(argot),是庸俗(vulgar)不入流的,因此别奢想登大雅之堂。 6 x( s: ~2 b! b5.39.217.76 ( a7 {3 e; u# v7 {) D公仔箱論壇作为复合词,除了vernacular language 和vernacular school,还有vernacular media/vernacular press(方言媒体)等等。惟英文语义大多取其语文意义脉络,由此衍生出复合词vernacular school(方言学校),意指由地方或区域性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 6 y* o. W i! W) R公仔箱論壇 , i* _3 W9 \' Q* d$ |3 |% X" Y: b, |“方言学校”这个词汇何时在本邦开始使用,有待考证,在1948年巴素(Victor Purcell)的专著《马来亚华侨》(The Chinese in Malaya),这个词已普遍存在。然而,若认识到巴素作为殖民政府文官的身份,对他援用该词汇就不难理解了。 1 R4 t1 W6 k+ L / h3 Y2 J1 x7 F/ ^& D" mtvb now,tvbnow,bttvb扣以族群分裂标签 9 ~8 ^3 I3 B; C置于独立前的语境,方言学校几乎成为不言自明的词汇,一般指由单一族群学生组成者,以该族群语文为教学媒介语,学制、课程与课本皆以该族群的意愿为依归。总括而言,相对于国民学校,方言学校被殖民者视为不合规范、封闭、自我隔离的教育机构。 : U- @) G5 N4 m& r1 t3 s- C. o公仔箱論壇 3 ?9 T9 u, p. t% H. c/ l3 D; J5.39.217.76这种种动作与标签,是为了确保“方言学校”停留在维持“族群语言”的任务上,而非上升到“国家语言”的地位。因此,有必要给它特定的描述,让它陷入偏见的泥淖而无以自拔,华校被指为分裂主义的种子(the seeds of separatism),有碍国民团结与融合,根源即在此。 9 c8 G2 e% n( ~ \公仔箱論壇 ( Q0 t: `7 _, |9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然而,环顾今日华校,有哪一所无论在学生和教职员种族结构、教学媒介语、课程、课本编制等方面仍保留单元特质的?如所周知,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就读,少部分继续升上独中。 4 c* m9 a6 t# B, _( H' t5.39.217.76公仔箱論壇( S: C- o8 U7 y1 H
根据柯嘉逊的统计,1998年有近七万名非华裔学生在华小就读,而这种趋势继续稳健上升;在招生方面,一般华小都会不成文规定拨出5%至10%的学额给非华裔生。此外,近年来,国际学生也开始在华小和独中出现。 ; Q: h6 P5 N( s2 a) g' q6 [5 c! v. q0 K) p) }- o" Y
追究原因,以上两类人的选择无非与教育素质直接相关,而华校的教育素质不仅仅与教师态度、教学法、考试成绩有关,同时也包含家长们对教育理念的执着与追求,譬如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后者的情况在半岛尤其显著,追根究底,竟然是对国家教育体制的不信任,譬如国民中学日趋宗教化、种族区隔化,以及不同种族师生冲突尖锐化。 9 m. T+ E- d6 b, z/ {% stvb now,tvbnow,bttvb: h7 w2 z5 l7 E3 s0 u2 w5 D6 M
诸如此类正反面现象,大体可以证明华校并非奉行单一体制,因而能够成为非华裔家长的选项并非没有道理。在官方发动对华校排山倒海式的单元指责中,非华裔家长并不为所惑。显然,非华裔家长的选择是最清醒的,最合乎教育本质需求,也是最实际的。公仔箱論壇! B# W- D9 G2 f; v! k2 S(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I; f3 p8 F: g9 U% _
殖民主义者第二种修辞策略,是通过“方言学校”一词把它和国民学校对立起来,以遂其分化目的,使政权得以维续。前者表现为对教育水平的质疑,最新的例子如典型殖民主义遗老邱家金(左图右)的文抄猫论调,这与独立前教育阁员杜莱辛甘(Cough Thuraisingham)对华校水平的评语毫无二致。2 \) x0 K7 L"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