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職工,壟斷企業職工一年收入可以是普通企業職工10年的收入。”政協委員劉明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單位不是沒錢發,而是愁找不到名目。”某電力央企工作的李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我們單位員工每月都有報銷任務,即1500元的超市購物和1000元的汽車油票,完成任務就等於報銷了2500元。”(3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tvb now,tvbnow,bttvb! s6 N5 c& }! `: h) A# T% S. B
. E- T4 `6 Z: e( Z6 N0 m/ G( v
* ]! X f- S1 d4 J4 f( }tvb now,tvbnow,bttvb壟斷企業的職工仿佛生活在計劃經濟年代,至今享受著獨特的福利是不爭事實,各種明補暗貼也是公開的秘密。相對於有的企業缺錢或無錢可發、職工薪資待遇多年原地踏步的困窘,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 H# `; T$ n# G# | Y
我們知道,國有資源和資產不是哪個企業更不是哪些人的,是全體國民共有。但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改革不到位,有一些生產要素還未市場化,仍在政府控制之中,處於壟斷經營,如石油、電力、通信、鐵路、金融等行業。這些行業所控制的都是優勢資源,它們是從行政管理轉變而來的壟斷企業,帶有許多行政特色,與一般壟斷行業不同,它們沒有國內競爭的壓力,沒有破產的後顧之憂,反而持有許多行政特權。
3 q2 f7 e1 a, U. l5.39.217.76% K1 }0 P5 q! U) Y* E/ h
壟斷行業利用獨特的優勢為自身謀利益,不是靠自主產權的先進技術和高水平的管理效率,而是靠行政手段強制性的獨占社會優勢資源,損害公眾利益獲取的。歷來被公眾所詬病,每年“兩會”都成為社會關註的熱點。有關部門多次提出有關約束規定,但未能從根本上遏止高福利的現象,有的變著戲法享受著高福利。顯而易見,用壟斷手段獲取的利潤越多,危害其他經營者權利越多,侵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越多,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加大社會其他群體的負擔。
* M3 L6 X2 x8 X' c/ A7 H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銀行加證保(證券、保險)、兩電(電力、電信)加一草(煙草)、石油加石化,看門的也拿不少。”
+ t" x- o" @* F$ h3 y, A1 X# i D9 T可以說,壟斷企業高工資有一個鮮明的邏輯:行政性的壟斷經營造成了壟斷利潤,最終形成行業高收入。由此,筆者以為,並非獎金等才是高收入主要來源,從根本上說,行政性壟斷之下占有公共資源形成的壟斷利潤才是高工資的根本決定要素。換句話說,隱藏著行政性壟斷的權力因素和國有壟斷行業監管機制存在的嚴重缺陷。 tvb now,tvbnow,bttvb" N6 \9 p& r5 z' i) T( n, q6 W
. u( O' F d- ]% p! E
要破除壟斷行業的職位壟斷,消除“福利腐敗”現象、根本的辦法就是打破行業壟斷,在市場經濟下形成公平有效的競爭制度和秩序,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建立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社會與行業監管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壟斷行業的監管納入法制化軌道,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