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amannn 於 2010-1-19 12:44 PM 編輯
r4 _, v4 j+ c+ |; s
1 d( z: C- b, A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一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导泻“王气”入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这一带河床宽广,水量剧增,形成干流,可通舟楫。然后河水绕过方山,汇集吉山、牛首山诸水,至上方门进入南京市区。秦淮河流至通济门外九龙桥,遂分成内、外两支。其正流即内秦淮,过九龙桥直向西,自东水关入城,穿市区南部,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迤西而北。出西水关。内外秦淮会合于水西门,流过石头城到三汊河入江。秦淮河河身宽阔,向称石头城的天然屏障。 " |- Q9 b6 m1 @5 _/ F: x
" W N: K) V& f' I6 p$ j3 U不管秦始皇的初衷如何,凿断了王气的金陵依然是“江南佳丽地,自古帝王都”,尽管六朝和南唐都只是偏安一方的小朝廷,但繁华的建康城却自那时起次第织锦缀秀、渐次建成。千百年来,秦淮河一直哺育着古城南京。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稠密的居民点,东晋以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成为建康的南面门户。“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但也正是从那时起,秦淮河中多了些滑腻香艳的胭脂水,耀眼的珠光宝气,薰人的脂粉铅华,酿造了另一个妩媚而又凄婉的秦淮。明初,朝廷又在这里设立教坊司,自此艳帜高擎。金粉楼台,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畸形繁华。不期好景不长,风云变幻,秦淮河边留下了多少天下兴亡的忧虑和嗟呀。唐时杜牧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诠释出六朝以来,历代王朝偏安江左而屡蹈覆亡的缘由,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则用一曲《桃花扇》,鞭挞了那些脑满肠肥最终在醉生梦死中断送了大好河山的大老爷们。秦淮河上的灯红酒绿,掩饰不了南明皇朝的风雨飘摇,君嬉臣怠,结党营私却实实在在是误国的根源。半壁江山容不下一个忠君爱国的史可法,《燕子笺》怎能遮挡住动地而来的鼙鼓声? , J: n( d$ E# F! t- v! Q# B9 Z
U+ E5 W; a4 E2 \公仔箱論壇《桃花扇》写的是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名流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但它抒写的不单是花前月下、灯红酒绿、笙歌笑语、海誓山盟,更抒写了在那山雨欲来、“黑云压城城欲摧”高压下的不屈与抗争,奇人奇事让人击节感叹。李香君不过是一个卖笑的歌女,但她的聪颖、她的刚烈、她的志节却是出人意表。她鄙视镇日沉湎声色、专权误国的阉党阮大钺、马士英,为抗婚不惜拼死撞墙,青丝摧落,碧海飞迸,吓得那些逼婚的人狼狈逃窜。雪白的粉墙上溅落着香君的热血。当年候方域相赠的纸扇上更是碧血漫漶。闻讯赶来的杨龙友,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震惊叹息,感慨之笔遂把斑斑血迹点染成烂熳桃花,桃花扇便成了侯李定情的信物。后来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方域远窜他乡,李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南京失陷,李香君逃到栖霞山,苦苦等待倾心相爱的侯方域。但到二人相遇时,见到的却是拖着长辫的侯方域——身为复社名流、平日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侯方域竟已变节应试,投靠满清王朝。国仇家恨激起满腔悲愤,李香君毅然决然地撕毁了12年朝夕相处、象征海誓山盟的桃花扇。割断情根,遁入空门,终生陪伴古佛青灯。清时张问陶有《读<桃花扇>传奇偶题》感叹曰:“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李香君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一种识人不明、遇人不淑的不幸,也是礼义湮没、道德沦丧的一个时代的不幸,更是乱世昏君造成的整个社会的不幸。“哀莫大于心死”,李香君的不幸实在令人伤感而又令愤懑。但李香君又是幸运的,李香君不过是一个卖笑的歌女,但她的品格却震动了朝野城乡。也许是出于对李香君的感佩,一向以“糊稀泥”出名的杨龙友在民族存亡之际毫不含糊,身陷清军团团围困仍抗战不已,城破之日慷慨赴难,投水殉国,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赢得后人刮目相看。李香君早已香消玉殒,但她的故事却因为《桃花扇》而广为流传。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剧社多次演出《桃花扇》,激励、振奋了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人。
% o7 Q# C$ E/ [. Ytvb now,tvbnow,bttvb
8 B8 a& b5 @# U! A% |" j8 a& w4 _5.39.217.76穿过泮池、文德桥,媚香楼就位于钞库街的中段。一座“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明代建筑,高挂的大红灯笼临流俯照。据说当年秦淮河上尽是这样的绣楼,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秦淮人家”。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有文献记载:“媚香楼,传为清代袁道台旧宅,相传为李香君故居。”袁道台是何许人,书上没有记载,后世也无人再去刨根问底,但随之的“相传”一词,却留下了许多的联想。 5.39.217.76' I# e% r: S* L0 ^0 v$ p9 W. C+ m
! o6 Z/ g9 S- m. f- W5.39.217.76走进媚香楼的大门,越过小天井左侧的圆门,左拐就到了前院。院中假山玲珑,芭蕉冉冉。一式三间的正屋,前有思远堂,后有话雨轩,中间是客厅,墙壁上挂着一些名人字书,层迭之间充盈着阵阵书香。张维有联云:“陈醪斟趣,新茗催诗,三杯忘宠辱;铁笛销魂,铜琶醒梦,一扇写悲欢”,大致写出了李香君的生活经历,而陈衡先生的一联则用短短24字,声情并茂地刻划李香君风骨才华:“小字噪秦淮,万种风情柔似水;丹心昭史册,一痕血泪艳如华”。
: R. _ O K4 e. ~tvb now,tvbnow,bttvb6 O8 m/ l! B8 h3 T2 l- ]
绕过屏风,从小门进了后院,就到了媚香楼。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其上,跌宕的脚步声便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却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和李香君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的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感觉到了她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那满室的明亮欢快仿佛诉说着她心中的喜悦。五年之后,亦即崇祯十七年,也是在这座绣楼上,为了她梦中的爱情,李香君以死抗婚,演出了天地为之改色的悲壮一幕。碧血催开烂熳桃花,李香君献出的不仅是忠贞和刚烈,表达的也不仅是正直和执着,那斑斑血迹中更有美好的追求和憧憬。李香君付出了太多太多,不仅为为爱情,更为崇高的气节。到秦淮河游览的人都想看一看李香君的媚香楼,那光景多半是敬佩之心多于猎奇,感慨之心跳出了秦淮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