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華武術] 洪、劉、蔡、李、莫

武術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 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到了明末清初更有了飛躍發展,出現了流派紛呈,群雄四起的現象。

南拳是流行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地區各種拳術流派的統稱。明代的《小知錄》中記載的十一個拳種中就有「南拳」,這樣算來,南拳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廣東現行流行的武術,大多數亦是在那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隨著中原文化的不斷南移,廣東除了土生土長的武術之外,還有一批外省拳術融入,並植根、開枝散葉。 他們的風格總的來說與本地拳術有些相似,我們已習慣稱這類拳為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摧力。

廣東土生土長的拳術,最著名的是“洪、劉、蔡、李、莫”五大名家。


洪拳

廣東農村練的人最多,為五大名家之首。 相傳是洪熙官所創。洪熙官本為福建漳州茶商,創拳後傳給南少林的洪門五祖,洪拳後來傳入廣東。

洪拳是以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的象形及其特性、加以技擊手法編制而成的。有的將此十大象形編成一手“十形拳”;有的以龍、蛇、虎、豹、鶴編成“五形拳”;有的以虎、鶴編成“虎鶴雙形拳”;此外有將其中一樣動物形象編成“彪形拳 ”、“夜虎出林拳”、“單弓伏虎拳”、“雙弓伏虎拳”、“鐵線拳”等等。

洪拳主要特點是:沉肩墜肘、以氣催力、步穩勢烈、氣勢威猛,並因時適勢的發出呼喝聲,以助聲威。 其組合特點是:先慢後快,先簡後繁。 技擊特點是以橋手為主,很少起腿,穩紮穩打,先發製人,正面攻擊居多。

器械套路方面有:鐵包金棍、單頭棍、蔡陽刀、洪家大鈀、護手刀、八卦棍等。

其代表人物有鐵橋三(梁坤)、吳隱林、黃飛鴻、林世榮等。 近代的有吳少泉、曾慶煌、陳昌棉、趙教、何華等。


劉家拳  

有『禽蟧爪、蝦公腰』之稱的劉家拳,至今估計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劉家拳是粵北英德縣綽號叫劉三眼所創。因他額上有疤如眼睛,故稱“三眼”,後嫌不雅,改稱“三雁”。 也有說是下四府劉生或劉青山所創的,流傳于雷州半島。一般在廣東以外的地區是絕少見過此拳術的,而此拳術也只是在中山附近比較盛行的。

相傳他少年到南少林學藝,後又得自其妻傳授頗多,以劉家棍著稱。有“落地金錢”一招最為絕。 其拳法純用短手,高不過肩。 其基本理論是:“近似追風箭,退似雷電閃,走步需靈活,出手似雲煙”多用吊馬、拖馬、側閃等動作。

『劉家拳』以『靈』為主,短橋短馬、功夫硬朗、靈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正如其拳理:『進似追風箭、退似雷電閃、走步須靈活、出手似雲煙』。它多是以吊馬、拖馬、側閃等的,而手法上則是『禽蟧爪』(禽蟧即蜘蛛)、『蝦公腰』(蝦公即雄蝦)的。『禽蟧爪』是說手法要快速敏捷,如蜘蛛捕食一樣;『蝦公腰』是形容腰肢伸曲轉體、像蝦在水中游動一樣,運轉自如,腰力的運用上要有如蝦腰般的爆炸力。 風格特點是:短橋短馬、靈活多變,步走四面、拳打八方。

其內拳術套路有大運天、小運天、十字拳、天邊雁、八圖功、劉家五形拳、劉家刀、劉家棍等。

可惜劉家拳現已很少見到,只有民間極少數人練習,瀕於失傳。


蔡家拳

蔡家拳相傳是乾隆年間少林僧人蔡伯達、蔡九儀(一說蔡展光)所創。 該拳流傳地區很廣,包括濂江、湛江、茂名、化州、中山、江門等地。

武諺有云:“洪家講橋馬,蔡家講快打”。 蔡家拳的特點是快速靈巧、敏捷多變、偏身借力、以巧取勝,不要求硬逼硬打。

『蔡家拳』以『快』為主,亦如其口訣:『快速靈巧、敏捷多變、消身借力、因勢利導、閃化巧取、只可以巧取勝、不可以力爭衡』。在技術上,『蔡家拳』是有著重偏門攻擊,快步搶攻,消身借力的特點,馬步以三角步為主。

其拳術套路有十字拳、拳肘手、六連拳、柳碎梅、百鳥歸巢、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兩儀四象拳等。 器械套路有單頭棍、雙頭棍、蔡家大鈀、雙刀。


李家拳

李家拳為新會李友山所創。相傳李友山在少林的『五形拳』上改進、成為現今的『李家拳』。『李家拳』是以長橋大馬、偏身偏步、樸實剛勁為主的,身法上則是以肘攻擊為主,要求沈實穩重,出手準確,由於是以肘攻擊為主的,所以也要求著點準確,以避免一擊不中,被別人有機可乘,一如其拳訣:「奇肘卅六有誰知,出挫沈纏捆最宜。剪切盤循成妙用,穿欄拱折護相施。尖橫下反兜歸後,頓揭連攻腕在前。纂伏低尋高割就,平鉤掃腳勢難移、尖橋宜用連肘法,巧妙功夫在頓肘。我橋在上宜頓打,我橋在下用纏攻」。

李家拳的肘法最為突出,共有36種。

李家拳的套路有五連手、中六連、七連手、短扣等。 器械套路有子午連環棍、雙頭大圈點棍、金鎖連環雙刀等。


莫家拳

莫家拳於清代嘉慶年間,廣東惠州府海豐莫蔗蛟首創,但那時尚未完善,更未定型。後傳給東莞火崗村的莫達樹、莫清驕、莫四季、莫定如等人,經他們反复琢磨、修改後成為著名的莫家拳術。以上五人為莫家拳術第一代宗師。而近代的有,在香港武術界叱吒一時的『雙刀』莫桂蘭,至今應不過是百多年的歷史。

武術界有云:洪家(拳)講橋馬,劉家講靈巧,蔡家講快打,莫家講腿法。 洪劉蔡李拳術腿法較少,而莫家就突出腿法。 著名的有撐雞腳、穿心腿、虎尾腳、釘腳、勾鐮腳等。 其理論是:“一腳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擊遠,凌空飛踢。拳重一百兩,腳重千斤力。”

莫家拳除腿法較多外,還有拳勢勇猛、剛勁有力、步法靈巧等特點。 本本門拳訣雲:“拳行如虎勢,腳法高中低,身靈步活力,長短勁俱齊。”

而一般的人士大多是只看重『莫家拳』的腿法,其實『莫家拳』的手法也是不可輕視的,它的手法大多是走重手一路的,以碎喉、插眼、撩陰等手法為主,也是別派的比較少。也許一般人會覺得這些手法比較陰損,不夠光明正大,而已在真實的格鬥上,是生死之搏,而且『莫家拳』一般是給女子習的,女子在力量上大多不及男子的,所以難免要用這些手法去取勝了。

其內容有莫家正宗拳、樁拳、黑虎拳、谷穴拳、四門拳、盡箭拳、再戰拳、三支筆、碎手、莫家拗碎靈芝拳、雙龍出海、直勢等。 器械套路有打單枝、中盆根、迴龍槍、二郎棍、莫家大鈀等。

南派拳術除上述五大名家外,還有我們熟悉的蔡李佛拳、詠春拳、俠家拳、南枝拳以及佛家拳、龍形拳、白眉拳等。 民國年間,有很多外省拳種流傳到廣東,如鷹爪拳、螳螂拳、形意拳、北少林拳、太極拳、八卦掌等,練習的人相當多,但因不屬南拳範圍,故在此亦不詳述。
very interesting topic thnak you
详细易明.
thanks for sharing.
記得小時候, 在香港的節日裏, 能經常看到舞獅與舞龍, 之後一定會有功夫表演, 我對那套鐵線拳的印象是最深刻. 動作不多, 打得不快, 在某些動作會發出怪聲, 有些師傅仲會戴上不少鐵環在臂上~
那時少不更事的我, 心裏有點疑問, 那樣就可以打倒人,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伙子的了解~

還記得每次看完表演的晚上, 就會在婆婆床前依樣葫蘆畫手畫腳的跳上跳下地表演給婆婆看, 還裝模作樣的怪叫幾聲, 同婆婆講我打的叫鐵線拳......
我记得在读小学时,每天正午都听“丽的呼声”,由吳囯卫主讲的武侠小说,
有两套印象很深的就是:虎爪蔡九儀 和 铁插手李友山。
算算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