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華武術] 蔡李佛源流

蔡李佛的始創人為廣東新會縣崖西京梅鄉陳享。他生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一八零六年),幼年天資聰穎。伯祖陳遠護是少林俗家弟子,他是陳享的啟蒙老師,後來並介紹陳享到他的同門李友山處深造。陳享刻苦學習,四年後李友山希望陳享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寫信給陳享拿到羅浮山拜蔡福為師。蔡福是李友山同門,本是少林護法僧。自少林寺遭火劫後,便在羅浮山結茅隱居。

        八年後,即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陳享回到故鄉,當時苗猺反清勢力遍及南方各地,苗族領袖龍騰與陳遠護是八拜之交,派了兒子龍子才來廣東,結果他拜了陳享為師,後來對創立蔡李佛門派出了不少力。陳享觀察山猴跳躍及鳥雀飛翔的形態,從而領悟出武術進退攻守的道理。後來陳享回到故鄉,與弟子埋首鑽研武學,去蕪存菁,訂定「擒拿掛掃、插拋撞爪、鞭劈擂陰」等手法,再結合「撐釘撩踢、掃截勾彈」等腳法,列五輪馬、五輪搥為基本練習初階,並編各類器械拳練樁法,著練拳行功秘要。後於道光十六年(公元一八三六年),在京梅鄉緣福祖祠設立練武場,樹立「蔡李佛拳派」旗幟。  

       『蔡李佛』的意思是紀念蔡福、李友山兩位師傅及以示及尊師重道之意,「佛」字則代表源出於少林佛門;轆轎虎爪為紀念蔡福師傅、魁星踢斗為紀念李友山師傅;而日月拳掌、前後三禮乃向陳遠護、李友山、蔡福三位師傅致敬。而後來陳享亦有支持太平天國,後來太平天國勢力轉弱後陳享歸隱於故鄉,派遣張炎主持佛山分館-「鴻勝館」,以後的「鴻勝蔡李佛」即由此而來。

       至於鴻勝蔡李佛始祖張炎公,幼年則隨其叔過訪陳村陳享公,得陳享公指導蔡家李家拳法。後因村規武技不傳外姓子弟,陳享公遂草書張炎公,介紹其投往廣西八排山青草和尚五經僧其師伯處再造高深,張炎公入八排拜青草和尚為師後苦練佛家拳法及醫藥凡十年,得其師青草和尚之囑將所學之佛家拳法轉傳其師兄陳享公,共同參研蔡家李家佛家拳法,遂創出『蔡李佛拳』。

       其時清滿時代嚴捕反清復明弟子甚為緊張,故陳享公張炎公密商後,遂分道揚鏢,陳享公則設館於陳村號雄勝武館,張炎公則返扺佛山景勝街設館,號『鴻勝武館』。

       蔡李佛始祖陳享公以天賦智慧,集蔡、李、佛門諸山絕技,參眾妙,集大成,去蕪存菁,加以變化,以拋、扱、掛、掃、插、擒拿、爪、鞭、劈等手法為經。

       合、釘、撩、踼、掃、截、勾彈等腳法為緯,攻主快、狠、準。守主靜、閒、觀,不動靜如湖面水,動如驟浪傾孤舟,簡單中趨繁,平凡中蘊奇,盡陰陽之理,虛實之道,變幻無端,念技源肇少林佛門,以冠蔡福、李友三兩師姓氏於首,命名『蔡李佛拳派』。

       張炎公自佛山成立鴻勝武館後,其時武風甚盛,武館林立。各武師為爭取地盤,時有打鬥發生,鴻勝館開館日,各館武師藉機登門道賀,實則向張炎公比試(踢盤),結果一一在技術上為之折服,自此之後均稱之為張鴻勝師傅,其張炎公之名反不經傳。

       第二傳人雷燦祖師則在廣州市惠愛西路設鴻勝支館傳人甚眾,滿佈廣州市,後因病歸山,其嫡傳弟子有譚三師傅承繼衣砵,天賦學武之才,獨創連環插捶,在小北設館,遂以『北勝』為號。

        此拳術手法眾多,以「擒、拿、掛、捎、插、拋、极、標、頂、撞」十訣為主,動作舒展,活動幅度大,集南北腿法身法,多跳躍,步法靈活,以長短勁,長短橋結合使用,使用時剛極似柔,柔極似剛,吐之愈長,吞之愈短,正如用繩之一端繫飛鉈,而手執其一端揮舞,其勁屬柔中取,但被擊中之力非常雄猛。

       所以拳為鉈,膊﹝手﹞為繩,腰為執繩之手。更有八訣【陰、陽、剛、柔、虛、實、偷、溜】等,被稱南拳北腿佛家掌,有北拳南方化的特點,其內容有:五輪馬、五輪搥、蔡李佛拳、十字扣打、白模拳、蛇形拳、鶴形拳、虎形拳、五郎八卦棍、夜戰刀等。雖然創派至今不過是百多年,但在廣東、美加等地極為流行。


蔡李佛「掛」、「哨」、「插」三寶

訣曰:盤橋無定式,掛哨打縱橫,插哨標馬上,旋腰力呈雄。


掛搥定義:

       在蔡李佛拳中,掛字訣屬範圍較,力度雄厚的拳法,而且屬搶攻性的攻擊手法。在實踐中,掛搥是與哨搥相配合者為多,故有連環掛哨之說,在獨立的一方面,掛搥由於屬力度雄厚的拳法,故有力敵萬鈞之勢,而且伺機而發,一箭中的,無論對敵者的姿勢,馬樁或手法如何的緊密,掛搥仍然抱大無畏精神各對方進攻。

       在實戰上,掛搥逢招打招,遇式破式,照其目的還是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擊敵人的要害,每一出招,拳由心發,過頭而下,這法屬外門手;拳由肘法,由上而下,此法屬內門手。外門手屬搶攻之法,內門手屬破敵之法。外門手的配合以哨搥適宜,內門手的配合連環插搥適宜,無論在怎樣的情形下,掛搥永遠屬攻敵性的積極手法。

哨搥的意義:

       在蔡李佛拳中,哨搥屬攻擊面最大,力度最強的手法。在實義上,哨搥圈子較大,發此招時恐有破綻,若被對方迫步進馬,便難以回手,是以發哨搥時常以盤橋或其他手法作先鋒,把對方的攻擊範圍控制,然後才施展哨搥由上而下向敵人的太陽穴或頸部擊去。哨搥,原名掃搥,由於蔡李佛發源地為崖西京梅,地方鄉音與文字的正確發音多有出入,把掃搥音讀成哨,故續漸哨搥名蓋過掃搥矣。在很多門派中,亦有掃搥,只是不同的門派對掃搥的發力和角度各有不同而已。

插搥的意義:

       蔡李佛之插搥,是以直線向前方或斜下方剌去,握法是先把五指平伸,然後把四指屈曲至第二節骨為止,姆指緊扣在食指之旁,掌心微微內含成窩狀。插搥分為陰陽兩種,如日字搥般打出為陽搥,橋手扭曲旋轉為搥的為陰插,在實戰中,陰陽循環而成不同角度攻擊敵人上下不同部位。


蔡李佛練拳行功秘要( 陳享遺著 )

前言

       人之體魄,有強壯瘦弱之分,人之智能,有聰慧愚魯之別,人之壯弱亦有男女老幼之異,因此凡創宗立派,編製半譜,當顧及學者之稟賦,使能適合。而勝任愉快,不然者徒令學者之本能過於距離,必將影響其健康,余編製拳譜,及練拳行功心要,亦本乎此義,茲將本門練習程序分為兩階段,每階段分為甲、乙、丙三級。

        第一階段分為:(一)初基先導,(二)隨合剛柔,(三)動靜虛實。第二階段分為:(一)練習內勁,(二)器械及串子,(三)沙包及各種樁法。使學者循序漸進,而底於成。

        (一)初基先導,拳之為用也,主要目的為強身健體,卻病延年,進而自衛禦侮,欲求卻病延年,須先將四肢百骸,加以鍛煉,使發育平均,無所偏重,舉手、投足、呼吸、吐納均須純自然,毫無緊張牽強,而影響健康,故本門練習拳式時,動作姿式,先求開展,自然放鬆,不尚拙力。

       動作開展,則勁流而不滯,無微不至,自然放鬆,則肌肉骨骼,無牽強緊張之弊,呼吸深長,自能氣沉丹田,達於氣海,練習馬步時,須分別用勁,並且用內勁發出,噫或的、唏哈、五音,以配合動作,是練習內外相合法之一,在本門練功,十要(一得師、二苦練、三要當頭手不善、四節色、五補食、六要雄握標打力、七氣長、八發響、九敵奇逢來不讓、十要日久多磨推不動)中之七氣長,第八發響要是也。

       練習拳式時,發手為呼,收手為吸,降為呼,昇為吸,沉為呼,提為吸,合為呼,開為吸,各式過渡之時,有小呼吸,則為停式之意也。上述方法,初練習時,似有困難矯強,不宜執著,久而久之,則嫻熟自然,切忌速進,速則姿勢不正確,動作與呼吸不相配合,可能有傷營衛,及骨骼筋肉者也。

       未練拳式之前,先習馬步,馬步有高低之分,(即高樁馬與低樁馬),初練馬步高低,因低樁馬,主步大而開展,使勁能達下肢。而透踵趾之間,佐不宜過低,過低則虛實不分,則變化不靈活,成為雙重而凝滯;高樁馬,步小而靈活,利於搏擊,但未熟練低樁馬,而用高馬,則步法輕浮而不穩,故學者勿好高騖遠,躐等求速,欲速則不達。

        本門初基所紀之五輪馬,其中包括各種步法;五輪法搥,更包括各種拳式,此雖然是練馬步拳式之初階,亦即將來一切拳術、器械搏擊之基礎,等於建築樓宇時之樁木,樓愈高,樁木愈,入地愈深,地基穩固,將來此幢高樓,雖處狂風暴雨之中,亦能屹立不動,所以初基先練五輪馬五輪法搥者,蓋有深意存焉,學者勿忽視之,只要將拳式刻意熟練,一式熟後,再練他式,倘只求快速美觀,恐易流於油滑,不著實用。

       樁步亦然,低樁馬熟習之後,方可練習高樁馬,四門橋馬等,然後及於較深之拳式,須知小者,約者,都由大者,博者而來,高者由低者而來,緊湊者由開展而來,學者可忽乎哉。

        (二)隨合剛柔,何謂隨、合、剛、柔?隨者上下相隨也;合者,內外相合也;剛者,剛柔相濟也。何謂上下相隨?腰、腿,靈活、上下一致之謂。內外相合者,內而精氣,神,外而身、手、步,合而為一之謂也。依照初基先導之方法,練習馬步拳式,嫻熟之後,進而第二階段,始能練習相隨、相合、相濟之法。

       拳之主宰在腰,根基在腿,無論拳械搏擊,任使動作,必求腰腿靈活,上、下一致,方能自如,把握機勢,如發覺進退失據,則毛病必在腰腿之間。

       基根在腳者,當出拳發勁之際,馬步須穩重而靈活,腰腿一致發勁,然後方能得心應手,故訣有云:「練好手,不如練好走」也。論語云:「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所謂好走者,用以形容步法靈活之謂。當然,拳擊方法,攻即是化,化即是攻,一攻一化,均須用勁,如不能穩重靈活,何能應變制機,訣云:「靜如山岳,動若兔脫」是也。

       從上文所述,腰,腿,雖然上、下相隨,惟最重要者,更在於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訣又云:「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所以變換方向,前進後退,左右閃躲,均隨身之方向為所依。所謂用勁者,均由腰脊發出,而達乎四肢,無一不由腰主動,運動而不善用腰,等如時鐘之失选發條也。

       拳擊攻守,先頂至踵,均須用勁,其勁云何?乃力之智者,須用一段時間,苦練而成,換言之,則未經鍛練之力,謂之拙力。發拳而用有形之拙力,外表觀之,似甚壯觀,可惜者,徒將本身有限之力,消耗於自己體內肩、背、肌肉之間,而只能陷諸體內。

       用勁,則能自己操縱此無形之勁,而發諸體外,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尚巧不尚拙,拙力有盡,而勁則用之不禁,發之無窮也,本門之勁,種類繁多,如黏纏勁、覺勁、金剛勁、迴旋勁、誘勁、來腹勁、彈勁,就中尤以1黏纏勁、2覺勁、3金剛勁、4迴旋勁、5誘勁等為最主要,倘能將此數勁揣摩熟練,自能豁然貫通,操縱自如,收放由我矣。


主要之勁簡述如下

       「黏纏勁」,黏者兩物相著,如膠如漆,不能分離之意,纏者亦有圄結不解之意,不論四肢軀幹,一經與對方接觸之處,即將對方膠著約束,不使有脫離之機會,練純勁時,必先凝其神,歛其氣,只與對方觸及之處,黏著不分,其餘全身放鬆,切不可用有形之拙力,主要在意,方能產生靈感靈覺,無論敵之剛、柔、虛、實、進、退、左、右,均因敵之變化而應付之,不自作自動。

       須記著「捨己從人」,切勿「捨近求遠」,雖然不先作主動,但有靈感靈覺,雖似被動,實為主動也,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到」,亦所謂「遲人天動,先人而至」也。

       「覺勁」,分為自覺、覺他兩階段,凡練覺勁,先練自覺。自覺者,知己也,先求自覺,然後及於他覺。他覺者,知彼也,孫武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練習覺勁,除四肢之外,軀體亦須練習,如練覺勁,先熟黏纏勁,凝神、歛氣,靜以待動,以柔克剛。

       道德經云:「常欲靜以觀其動」,孫武子曰:「激水之疾,至卞漂石」此即柔能克剛之理也,習之既久,不能一百豁然貫通,達感覺圓滿之境界。

       「迴旋勁」,迴旋勁者,本門主要之基本內勁也,不論前進後退、左右、上下,均須用之。迴者,轉也,還返也;凡環形團轉者,皆曰旋。迴旋勁者,來不拒、去不捨,順敵之來勢,用環返迴旋之勁,而包解之,敵人引退,即黏纏不捨以隨之,敵急則急應、敵緩則緩隨,其用勁也,如往而復,不往不復,往往復復,用迴旋勁以轉移敵方之目標及路線,務使我得機。

       人逆勢,然後發勁以放之,同時必須留意,練迴旋勁,勿用手、臂、肩膀,而是用腰,不要忘記,腰如上述為一身之主宰。黏纏敵人,須稍用勁,不拒、不捨,因敵之變化而應付之,有往來圓轉,活似車輪之意也,初練者,圈必大,熟練者,圈愈小,如練王臻化境者,從外表觀之,簡直無圈可見,即能用四兩勁,撥千斤力矣。

       「金剛勁」,般若波羅蜜經喻其最堅最利,能制物而不為物所制,如克敵制敵,必須練就如金剛之堅利,無堅不摧,無往不利之金剛勁,但必先熟練黏纏勁、覺勁、迴旋勁相配合,剛柔相濟,方能發揮威力,經云:柔中帶剛,是為真剛中帶柔,是為真柔,剛柔相濟,是為圓滿。用黏纏勁、迴旋勁使敵方失去重心,自己得機得勢,然後發出,除得機勢之外,關於時間、方向,同為三大因素,發勁時,時間必須洽到好處,在敵之勁,新舊交替,舊已盡,新未生之際而發出。

       范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既得機勢,時復準確,然後隨敵之涵向發放之,梅堯臣曰:「善俟敵隙,我則堂勝」,發勁之時,外示柔軟,內涵堅剛,足腿用勁,由脊發出,當機立斷,應發即發,不可遲疑,其發勁也,蓄而後發,不見其形,則如閃電,一發即收,一擊即中,否則坐失良機,不獨不能制敵,反將為敵所制。」

       孫武曰:「騺鳥之疾,至於毀拆者節也,鷹隼之獲、搏,必能挫折禽獸者,以其善於疾,而存節制,故鷹隼一擊,百鳥無以爭其勢,猛虎一奮,萬獸無以爭其威」此金剛勁之所以無堅不摧、無往不利也。不見其形者使誤無機可乘。杜牧曰:「閉跡藏形,使敵不能測度,伺機有可乘之便,然後攻之。」則人不知我,而我獨合人,此孫武子所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者,其是之謂歟。」"


練功十要

享公遺著練功十要,編排有次序性,顯見心思 。

一、得師: 尊師重道

二、苦練 :勤加練習

三、當頭手不善: 告戒門人不應隨便動武

第一至三要入門基本要求,應遵守 。

四、節色

五、補食

第四、 五要顧名思義 ,是習武者日常生活要節制,屬個人修身。

六、雄握標打力:本門發力, 發勁要訣,此五字應細味

七、氣長:現代話「練好體能 」

八、發響:動作與呼吸相配合,即內外相合

第六至第八要屬修練時應注意事項。

九、敵奇逢來不讓: 臨陣對敵,盡己所能,勿存輕敵或慈悲心

此要乃是應用心法 。

十、日久多磨推不動

最後希望大家有恒心,終身鍛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