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 s' ]/ D! I |+ W
3 Y. o0 s2 L) e' ^* v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佈最新一期「2019年市民對香港法治狀況意見調查」。一如前兩年,這次也問受訪者:「為了爭取社會公義,必要時不遵守法律是可以接受。」這也是市民對公民抗命的態度,結果出現明顯變化。" l% Q7 D) S: G
tvb now,tvbnow,bttvb: q7 n1 ~+ z# Y$ e
2017年的調查顯示,市民有47.5%反對、25.5%一半半、23.1%支持。在2018年的調查,是48.9%反對、26.8%一半半、20.2%支持。二者分別不大,反對的都多於支持。但到2019年,反對的市民減至31%、一半半維持在26.8%、支持的增至39.8%,支持的人明顯超過了反對的。0 w9 r3 O' \& v) Z9 j
5.39.217.76% Q9 ~# X9 z; u' j
這輪調查是在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後進行。毋庸置疑,香港社會民情在這三年最大的轉變必是來自反送中運動,我們可以推論市民對公民抗命態度的明顯轉變,必是與反送中運動有關。
6 R ?* m$ T" S: O4 _
, @* k; p7 p. b3 w在評論2018年那輪調查時,我指出由2013年開始,公民抗命的意識已在香港傳播,至2018年,支持都維持在約20%,當時我的意見是公民抗命的意識已在香港生根。到了2019年,結果顯示市民對公民抗命支持的百分比,比在2014年「佔中、雨傘」佔領的時期還要高,我的結論是公民抗命的意識在香港不單已生根,更在不斷壯大中。我估計當反送中運動的街頭行動減少後,或許反對及支持的百分比會有輕微改變,但相信支持仍會是多於反對,且差距會是明顯的。tvb now,tvbnow,bttvb/ d6 i9 D' H1 c- n9 ^
制度不公令市民改變取態公仔箱論壇. `# }" v$ }- N m) |, p) s7 r. @
特區政府對此調查結果的看法是市民對法治的認知出現偏差。我不在此再浪費時間去反駁這種當權者的論調,更想探討為何多了市民認同公民抗命。我相信主要是因為更多市民認為現在的香港社會存在不公義。由反送中運動所揭視特區政權在各方面的不公義,在在使更多港人對現行制度失去信心,接受以公民抗命去改變這不公義的制度。
+ ^$ _1 G7 n8 R- K* C4 W- W) m, I p公仔箱論壇5 H/ g+ E4 }1 N; b
這一輪調查還加入了一條新問題,就是問市民認為最重要的法治目標是甚麼。在四個選項中,最多受訪市民認為是「保障市民基本權利同自由」(36.1%),其次為「爭取更公義的社會」(31.2%),兩者都明顯高於「維持社會秩序」(26.8%)及「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4.5%)。
8 t3 [$ |! w) M# D4 i5 y* g' [. d* a2 a. T% m. g$ y9 P+ j) W3 O
若套用我提出的法治四個層次理論,「保障市民基本權利同自由」及「爭取更公義的社會」都可包括在「以法達義」的層次,「維持社會秩序」及「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可包括在「有法必依」的層次。整合調查的結果,認為法治的最重要目標是「以法達義」的,達67.3%,「有法必依」的只有31.3%。這與市民對香港社會現存公義狀況的態度是對應的,也解釋了為何公民抗命的支持度提升了。5.39.217.76# _' y- C. ~9 h" F0 V
! S! M. u' n. C1 f) r3 w因應香港法律文化的轉變,我建議下一輪調查可作以下調整。由於有一些人會採用暴力的方法去爭取社會公義,故還可增加一條問題,問那些同意「為了爭取社會公義,必要時不遵守法律是可以接受」的市民,是否支持必須採用非暴力的方法。公仔箱論壇* T |" D) S9 r4 E0 e. A
公仔箱論壇4 W; p. {9 \- n
另外,在主流的法治討論中,「制約政府權力,防止濫用」是另一個很多人認為是法治的最重要目標,按法治四個層次理論,是「以法限權」。其實在此調查中所採用的法治論述,包括的十個法治層面,「司法獨立」(17%),及「防止政府濫用權力」(16.2%)是最多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法治層面,而二者都與「制約政府權力、防止濫用」有關。故在下一輪調查時,可加入此選項,相信結果能更清楚展示市民對法治的態度。3 K/ p, [# M5 I7 L* [
% v" R4 s) V9 p
戴耀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