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讓我們引以為傲的香港的孩子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 何慶基


' K/ }# \+ N  ~/ V5 I
, ^9 _  P+ x- g8 P/ J眼睛被擊傷的少女公開發言,說話鏗鏘亮麗,英氣凜凜,內容清晰有節有理,充斥一股難以抵擋的浩然正氣,與林鄭和警察公關那閃縮鬼祟兼讀錯字的小學雞語言偽術,簡直是天淵之別。即使迎面受槍斃至眼睛嚴重受傷,仍昂然挺立,緊持信念,譴責警察禽獸暴行,好一個香港的女兒!
+ j& p" F; ~7 @, L公仔箱論壇5.39.217.76- V' z# j: Y$ @# W: s
「香港的女兒」這名稱的出現,有其特別文化意義。首次廣泛使用「香港的女兒」是2003年沙士期間,用以稱呼因投入抗疫而逝世的謝婉雯醫生。她以專業、無畏懼的堅持,參與拯救危難中的香港人。第二個被稱「香港的女兒」的是梅艷芳,不單因其歌藝出眾,同時因為她永不言倦地追求卓越,加上她為人重情重義。因為擁有這樣的質素,她們二人被公眾確認為「香港的女兒」。tvb now,tvbnow,bttvb' m) I" h( a' {" X* e0 U
7 I) ?5 v" W: m0 L# @) y* Z
「香港的女兒」有其特別光環,要贏取這個榮譽,必須具備香港人廣泛認同的本土獨有文化特質。兩位香港的女兒,都有令港人為傲的全然投入、有義氣、不怕艱辛堅持下去的專業精神。「香港的女兒」這名稱出現於沙士期間並非偶然,因為那正是香港文化身份廣泛地成形的日子。5.39.217.769 a8 ^: X2 X2 d  ?) w& J* a
5.39.217.76' }/ }6 ?# Y1 F9 G9 f& L
自香港回歸中國的安排確認後,有關香港文化身份的論述,還是主要環繞學術和文化界。九十年代出現懷舊潮,例如電影《黑玫瑰對黑玫瑰》,和坊間出現的本土民間歷史懷舊書籍等,均反映港人對香港行將消逝的無奈緬懷,當時那種本土感覺仍然零碎,它需要個觸及全港、凝聚全人的大事件,才能廣泛強化那港人的共同感。沙士疫症爆發,正是這類事件。也是這時候,「香港的女兒」這名稱走出來。5.39.217.76$ y" ~3 y: Q) k

3 G; a$ S& K7 X  ~反映港人靈巧百變創意無盡
& K' ?- g6 P4 q4 v0 S9 ^/ Q公仔箱論壇沙士這大災難盡顯政府無能,最後還得靠港人自行合力處理。例如疫情爆發後,政府謂已用盡方法仍未能搜購足夠口罩供醫務人員使用,形勢危急之際,民間成功買來大批口罩應急。另一例子是當時民間要求政府每天公佈各區染病數字,政府遲遲未能交代,最後民間自行於所住地區搜集資料,然後共同發表病情訊息。這過程締造了社區新認知,當港人發覺不能再倚靠政府時,民間只有自我發力去處理困局。同年年底,市民成功打贏官司阻止中環填海,維護自己所愛的維港美景。為認為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自己所愛的香港人,打了劑強心針。
5 e6 V1 u& u8 z, l6 \: n  Z5 {( Y公仔箱論壇
0 p* r& _3 f; {' T4 ]+ S3 w. Y公仔箱論壇一場災難催生一個新景象。隨後保衞天星、喜帖街、菜園村,進一步顯現那保衞本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擺脫只會看錢的思維在逐步發展,到反國教以至雨傘運動民間力量更閃耀生輝,盡顯新一代香港的孩子,對香港有認同有共同價值也有理想和要求。直至反送中運動,波瀾壯闊的滔滔洪流,誰也擋不住。71衝擊立法會中那「一齊嚟一齊走」的香港孩子義氣,不知感動多少香港人。還有少年在電梯內甘以身體捱打阻擋黑警,以便其他人逃走,和為求拯救其他示威者而被打至血流披面的岳義士,處處反映出勇氣和正氣。此外,文宣的專業、驚人的高效率和創意,由無數設計卓越的海報、《肥媽有話兒》到《願榮光歸香港》,贏盡無數本地人的認同和海外人士的讚賞,處處反映出香港人的靈巧百變、創意無盡的高超質素。
! k, t  i  }  j+ @/ ?5 A2 W! c5.39.217.76
, ^$ s- z/ |2 \( Q( K* Y或許對本土文化身份的漫長搜索,開始找到一些具體的形態,而最能夠鮮明地帶出和確認香港文化身份的,也最令我們引以為傲的,正是我們眼前這新一代香港的孩子。5.39.217.768 D/ P/ P0 \$ L9 m3 B% o7 D2 Z

1 B- w" n. }6 I0 J1 Q何慶基
+ B) ^9 U/ B/ e公仔箱論壇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