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反送中是可貴的學習體驗  高教公民研究總監 - 鄒崇銘

5.39.217.76& q4 z2 U: _: O( B
5.39.217.767 w3 s3 c& x/ N
文章刊出之日,各大中小學已陸續開學。在罷課和反罷課支持者的角力下,學校難免受到這樣那樣的衝擊。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特區政府對所有意見表達方式,一概充耳不聞。對莘莘學子苦口婆心的訴求,亦只會無動於衷,大家又一次失望而回。
2 ^; s* {' |1 ], p. U  G  |) o, }5 k5.39.217.76
& j' \1 H7 n/ B7 @/ K每當談及這類議題,總難免戚戚焉。似乎每隔數年,香港不同年代的年輕人,並非為了貪玩,亦非為了偷懶,而是在萬般無奈之下,總是被迫採取罷課方式,對冥頑不靈的當權者表明心迹。但同樣無奈的是,它所能構成的政治壓力小之又小。
7 {8 m7 c" F7 v% @; M! f) W$ b公仔箱論壇5.39.217.76# l# j: }6 P& U" F( o6 i
由此看來,罷課更大程度上只是「自殘」行徑,平白浪費寶貴的青春和學習機會。情況就好像電影《天氣之子》中的陽菜,不斷虛耗自己身體和能量,想為人們帶來陽光和希望。但在一個完全盲目和冷酷的世界裏,換來的只是誤解和漠不關心。每隔數年,又出現「罷課不罷學」的討論,呼籲同學們即使在罷課期間,不必自暴自棄,仍要保持積極和持續的學習。言下之意則是傳統課堂只是形式,保持主動學習的態度、發掘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才最根本;但假如課堂講授只是徒具形式,我們是否應該先反思其存在價值?
5 F- F# C# {5 d' i* ^+ k+ b! N* `公仔箱論壇' w8 c) Q$ |9 |$ o6 e1 Q0 d
不錯,隨着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既有教育體制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正如我在《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2018)一書指出,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刻板沉悶,至今仍一味着重自上而下的灌輸,較2,500年前孔子的時代也好不了多少。尤其是師生比例較高的課堂,互動交流的機會更加有限。電子學習模式的冒現,也不過是因應新一代接收資訊的習慣,實行「投其所好」,拉近師生教與學之間的距離而已。tvb now,tvbnow,bttvb# [. j8 u, X& j, n  w

; J0 d7 u: ?. s3 m有一利自然有一弊,當學生日漸適應電子學習的環境,傳統課堂及由此衍生的眾多社群生活,將同時買少見少。學生再沒有誘因參與面對面的教學活動,甚至全面退卻到虛擬世界的生活中。這最終將會帶來怎樣的「美麗新世界」,仍是未知之數。! n7 w7 R- c% z0 ]( u1 }
% G9 P9 |* t4 J) M, a5 d3 S) z
無論是書本或網絡上的知識,皆難免流於抽象、靜態和欠缺生命。以我任教的人文及社會學科來說,首要還是必須回到具體生活情景中,令知識能夠結合社會現實的體驗和實踐。如此方能避免如小撮社會精英般,經常活在「堅離地」的封閉世界,並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決定。「全方位學習」(life wide learning)或「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作為籠統的概念,正好說明了書本或網絡以外學習的重要。1 S, d- a6 P+ y, ~$ A* _/ k8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v0 v3 k7 v* ?9 Q& F6 L0 X
培養公民意識 血淚不白流
+ W, a. y" H( Q) @5.39.217.7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剛過去暑假的反送中運動,無論從甚麼政治立場出發,皆屬於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體驗。它有助新一代培養獨立和批判思考,重新審視自己和身處的社會,從而建立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作為銅幣的另一面,則衝突的蔓延、溝通的失效和社會充斥的悲觀氣氛,又難免帶來沮喪和失敗的情緒。尤其對較年輕的中學生來說,或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陰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9 S" C! {4 A, Z+ W7 O+ }
0 U6 T) I1 K, j) g7 r' U
假如有關反送中的體驗,只能停留在無止境的街頭抗爭、警民對立、催淚彈和胡椒噴霧,遺下的只有莫名的悲憤和怨恨,則學習體驗的質量無疑並不太高;但假如連串議題和事件,真能幫助學生更深刻認識身處的社會現實,從而培養出整全的世界觀和公民意識,進一步持續對香港未來盡一分力,則這幾個月來的血淚才不致白流。
8 @* n% c$ k2 b9 k3 R  O1 n7 a1 w7 X, Y: E* G4 [* F8 k6 `
鄒崇銘
' r: M" v* z/ l2 x8 X' m% F高教公民研究總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