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食物增滑順度、凝聚性 吞嚥更安全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國健署公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12.8%超過40萬的老年人有吞嚥困難的狀況。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者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前兆。
: \# i+ G6 v- x' Y5 g
; }: X. o* ^. s/ [tvb now,tvbnow,bttvb正常吞嚥分為四個階段,許多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王亭貴醫師表示,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的情形。( m! _7 T0 c% |( p) y* I8 Y  }. ?* N

- ~+ I& \, C$ j/ G5 ~3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咀嚼吞嚥困難患者因面臨咀嚼能力退化、肌肉無力等生理現象,飲食多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依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有吞嚥困難照顧經驗者的調查發現,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進食。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變得暴躁、易怒影響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5.39.217.76* e; `: Z5 o; J  c1 U
9 X2 q& Y3 S7 [" [1 v
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在咀嚼吞嚥困難的飲食照護上,「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者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5 P5 t8 P  S1 z" P! G7 [
公仔箱論壇" ~! Y; X( R  A) z
為了讓長者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最重要。咀嚼吞嚥困難患者因咀嚼能力退化,食物常常殘留於口腔,或進一步落入氣管引發嗆咳。對此王雪珮建議應適當「增加滑順度」、「增加凝聚性」,幫助患者順利、安全進食。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市面上已有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提供照護者多方選擇參考。        
& P3 Z7 p' n+ R; ~+ R6 e/ W公仔箱論壇5.39.217.76! W% B: h" {. J! L! Y( u8 M
台灣新生報
1

評分次數

  • soforle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