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x- U6 k: `; Z2 D4 S! ]
F \& m! | k* O千呼萬喚,7月2日凌晨4時,林鄭月娥終於出現了。當7月1日晚上不少香港人因立法會的衝擊而焦慮、着急,民主派議員提出與特首緊急會面時,林鄭以事忙為由拒絕。「事忙」二字,更顯其早上在酒會上致辭所謂的聆聽與包容,是如何的假惺惺。5.39.217.76; |0 F J! [! M: q) Q; K( [
9 }3 ~: ~: W8 y. H/ w' Mtvb now,tvbnow,bttvb記者再三追問林鄭有年輕人以死明志問題,更問及她是否「完全看不到有人因為這樣而死了」、是否對得起3名死者的家屬,但林鄭置若罔聞,反而高調地凸顯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場面」:和平、理性的遊行和「令人痛心、震驚的違法暴力場面」。這更見其惡毒,意圖分化示威者,孤立參與衝擊的年輕人。這種做法,與反修例運動中參與者一直強調的不割席、不篤灰、不指摘但好言相勸有天淵之別。
$ d. I- f# u' R2 V! Ttvb now,tvbnow,bttvb1 Y' _/ Y9 u" E' ^8 U9 \( ~; T
9 L; L$ t( n4 e! @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5 q+ `/ m( z; l: L
! ]: {2 o9 a* t5 s d9 P/ q& W% i那天晚上令人動容的一幕是在距離12時撤離立法會的死線只剩10分鐘的時候,4個決定堅守立法會的示威者在一片響亮的「一齊走」叫聲中被其他示威者拉走,其中一個接受《立場新聞》訪問的示威者說:「我們所有人都好怕,但更怕是明天見不到他們。」那種照顧同行者的行為,那種對人的愛與關懷,與林鄭的冷血更是雲泥之別。公仔箱論壇9 }1 l4 p0 _) C2 f" n
8 _4 H" [; Y9 d0 Q+ A- [0 }0 g4 p# f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是立法會受到的破壞,但看不到的是林鄭為首的政府對於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核心價值更嚴重的破壞。林鄭不能理解示威者失了三個手足後的傷痛,不理解在他們用了不同方法、讓高高在上的執政者,聽到他們的訴求仍得不到絲毫回應的絕望與憤怒。執政者運用制度上的暴力,傷害更大,破壞更多。如果要說當晚衝擊者有錯,執政者的錯更不能推卸。
1 d& E' n$ R' l& L9 B9 h {, {1 L公仔箱論壇5.39.217.76+ j P( d$ t- O/ Q* l& w8 I
年輕人鋌而走險,我們痛心,雖然我們未必能完全理解,那種焦躁與無退路的窒息感,但願我們向他們學習,不割席、不指摘,共同守護我們的年輕一代。指摘不同於指出問題所在,後者是讓人可以改善、可以改變,那常常也是透過溝通與諒解,而不是如林鄭採用的指摘與分化。示威者使用了武力,破壞了建築物,犯了法。但不是肆意破壞,而是在展示他們對制度暴力、對政權漠視他們聲音的憤怒。
* K' \9 |2 }! i0 V1 n: x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5 K( S5 \- q/ h
我不禁想起提摩希·史奈德《暴政》中所說:「我們可以利用社群媒體組織抗議活動,但若沒有走上街頭,就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效果。如果獨裁暴君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在三度空間的現實世界中引發任何不良後果,就不會有任何改變。」年輕人所做的,在於想改變這個社會。/ Q3 _4 Q9 ]# k# W
7 X( E9 h0 K7 u7 s4 e. u( c公仔箱論壇施安娜
5 E& G' d5 c6 K% L公仔箱論壇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