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仔箱論壇, t) q$ A; z9 S3 @$ M+ Q
# a' d- R$ \! G, _9 c! M7 Q( n8 e( g昨日是香港回歸22周年,按照官方論述,隨着英國殖民者在1997年6月30日離開,被殖民統治達一個半世紀的香港人終於「當家作主」了,這樣的周年紀念理應普天同慶;然而,看着昨日街上數十萬黑壓壓的示威民眾、看着昨日在立法會外情緒激動的年輕人、看着昨日大晴天卻龜縮在室內看電視升旗的達官貴人,實在很難令人感到這日子有半分喜慶。即使是故作粉飾太平的會展場內,那一片虛偽的「國泰民安」氛圍,也掩蓋不了在位者面對民憤的虛怯和傲慢,因為自政府決定在大晴天使用「雨天模式」升旗一刻,太平盛世的謊言已被政府自己的行為揭破。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G9 E+ n* O: O( Y6 S: B
5.39.217.76! M) t* X# k% ^) i, j
: x8 Y7 @: |& W: B
嘴上認錯 劣行不改tvb now,tvbnow,bttvb) F9 A5 s3 p/ ~" E$ n/ X, N1 ]
林鄭在升旗儀式後的酒會上致辭,遣詞用字上一改去年演說通篇的自我感覺良好,承認自己需要在近日的連番事件中吸取教訓,確保以後施政更貼近民情,又開出支票稱要改變施政風格,「變得更開放、更包容,聽取民意工作要革新」。然而,林鄭話音剛落不久,下午的大遊行和立法會的衝突,在在反映了民眾的不買賬;林鄭說要聽取民意,而6月以來數百萬人次的示威和抗爭中,其中一句喊得最響亮的口號便是「林鄭下台」,林鄭卻顯然仍裝着沒有聽到。這樣的「聽取民意」承諾,誰又會相信呢?8 h5 o0 C7 Y8 }' M4 W# C& H& I" H
6 b! T+ {/ m( r7 F+ g林鄭說會吸取教訓、改變施政風格,然而示威者的幾大訴求,政府至今仍然視若無睹;日前她更在與政協權貴的閉門會議中傲慢地表示:「好多人以為我死了,但我不會死得去。」試問她吸取了甚麼教訓?改變了甚麼風格?年輕人聽其言、觀其行,又怎會對這個劣迹斑斑的政府產生丁點兒的信任?口說吸取教訓而行為不變,有意思麼?tvb now,tvbnow,bttvb" {1 g- y4 l5 C" Q# N/ [1 E# A
/ N5 @ ~8 L4 v% N c! M5.39.217.76林鄭所吸取的「教訓」,與民眾認為修例事件應該給予當權者的教訓,顯然是兩回事。林鄭說她明白到作為從政者,「縱使有良好意願,也必須開放包容;縱使政府雖重視行政效率,也必須耐心聆聽」。言下之意,是她仍然認為修例是「良好意願」,政府只是錯在過於「重視行政效率」,導致溝通不足,而不是事件本身有錯,這顯然與香港數百萬市民的看法相距甚遠。更甚的是,林鄭一方面說要「開放包容」、「耐心聆聽」,另一方面仍然拒絕親身或是派官員接觸示威者,甚至連泛民議員也不見,昨日更連每年升旗儀式必會邀請的青少年制服團體也包容不下、取消邀請,行為上懼怕人民、懼怕年輕人如此,說得再動聽,都只是毫無意義的廢話。
1 i+ _ U) {5 m0 Z5.39.217.76
* |6 k' e" h2 \只怕林鄭認為自己在事件中真正吸取的「教訓」,是她在政策制訂上忘了籠絡建制和商界,導致修例觸礁。所以林鄭在6月下旬龜縮之時,建制、商界乃至警察團體都見了一圈,是她所謂的「聽取『民』意」;而今年七一授勳名單之上,諸多逆民意挺惡法的建制權貴赫然在列,則是她所謂的「開放包容」。經歷了這麼多悲劇,林鄭仍舊死性不改,繼續我行我素、蔑視人民,終將令香港社會付出慘重代價,自己也將在史書之上遺臭萬年!
2 b$ h, @2 b, I0 U* \/ [6 i4 M* }tvb now,tvbnow,bttvb3 e+ t" K: g0 S0 F; Q8 g9 @
林海tvb now,tvbnow,bttvb$ N8 w" K8 i Y3 \- w
傳媒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