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世道人生:暴動的社會土壤 - 李怡


/ o. R1 b: U& w# x' K6 o) n9 g5.39.217.76
. F. b  d* {0 {; p3 g公仔箱論壇1967年,文革瘟疫傳來香港,左派發起動亂,我也從出版一份軟性的青年刊物,轉往左派宣傳出版機構,從文藝青年踏上開始編寫政治書刊之路。
/ q7 q2 |5 s9 x7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m+ S- c. g9 h5 T
左派暴動的發生,除了受文革影響之外,香港當年的政治社會環境,也提供了土壤。
  m/ _; _9 c3 m$ T) H: |# i5.39.217.76
1 n3 K7 P1 H+ Q0 Q! G% e% jtvb now,tvbnow,bttvb1949年中共建政後,香港人口從戰後的50萬,增至60年代中的300多萬。大陸移民成為香港居民的主流。中國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使避秦而來的香港居民,一直存有過客心態,認為他們在香港的福氣,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的非永久的福氣。能夠在英國殖民地保護下擺脫極權統治的恐懼,能在公平法律之下「安居」,並得以各顯神通地「樂業」,已經很幸運了。但鄰近的強權使人們不安,許多人把香港當作跳板,總想着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絕大多數人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對香港政治體制沒有興趣,他們從沒想過植根香港,以香港作永久的家。香港那時的報業十分興旺,不同類型的報紙有幾十種,除了幾份左報以公元紀年顯示日期之外,其他都以中華民國紀年。報紙以香港社會新聞為報道重點,市民對香港本地的政治新聞全無興趣,報上的政治新聞都是國際新聞,而國際新聞就包括海峽兩岸新聞,即使電台和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也如此。
; M4 [% X4 B- v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J9 \$ n8 o- x1 q, v: ?1 o; @# R+ ~
如果當地人都不把這地方當永久的家,作為香港統治者的英國,會怎麼想?貪污?這是華人社會,給點黑錢可能是華人習俗,就由它去吧!工人權益?絕大部份工廠都是華人資本,又有源源不絕的新移民勞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政府何必去管?英國將他們的法治傳統在香港貫徹,定下規則讓公務員和市民都嚴格遵守,已算盡了殖民政府的責任。至於為市民解決住屋、交通、福利,特別是照顧底層工人的權益,這些主動的城市建設,那年代的港英並不積極。
% B0 T! l9 q& L* c- e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Z/ v# s$ x* w
儘管規則平等,但市民所處的階級並不平等,洋人和華人的地位也似乎不平等。社會貧富分化,窮人缺乏福利保障。隨着60年代社會整體的經濟改善,教育開始普及,公平社會的觀念開始出現,於是有了些反殖風向。. H, n4 c, K$ j4 G5 ]3 ^- t* l

) N7 f, Q* @" e5.39.217.76我走過苦難中國,追求社會主義平等理想。出身、少年經歷、所受教育和閱讀經驗,都使我天然地關懷弱勢,覺得自己要站在貧困階層的一邊,為他們說話,視之為從事文字工作者的責任。加上受我工作圈子的群體影響,在新蒲崗工人舉毛語錄呼文革口號爭取權益受到警方壓制後,我被調去做左派宣傳工作,基本上也出於自願。
; ?$ M0 D# [- l$ y% d  \5.39.217.76公仔箱論壇. F, S: B1 k9 ?, T6 l# P; _0 j" Z
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自發的抗爭運動,黨組織在操控所有進程。我願意接受領導,也願意靠近組織。但當左派的行動越來越誇張,左派群眾的感情越來越趨於極端,而使我感覺到虛假時,我開始猶豫了,畢竟追求真實是我的職志。
' j2 G4 `* P1 W5 N% G公仔箱論壇
- |  x4 \* ~# \  p" x公仔箱論壇那時出版界的一位黨員領導人,為躲避可能被港英夜間緝捕,就常在晚上躲到我獨居的寫字樓房間借住。有一晚,他對我說,你也不想只是當一個普通群眾吧?我知道那就是入黨的試探了。我記得那時猛然想起魯迅晚年拒絕被中共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收編,於是我就有點裝儍地把話題岔開。這應該是我最接近中共黨組織的時刻。
0 N  b3 q/ G: Y" e/ q& i3 Y* ]0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8 Q7 u3 i8 \. B% u8 t
李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