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 C8 j) f) M6 ttvb now,tvbnow,bttvb/ P* C: b$ h8 Q
港鐵意外,市民最關注當然是安全問題;但之後引伸的討論,幾乎都聚焦在有加無減的票價。似乎香港市民對港鐵最大的怨氣,還是在沒有選擇之下要逆來順受加價的決定。
. \- \# q) P9 \" v0 F& I6 u }2 ytvb now,tvbnow,bttvb
y+ V9 @; h- e) N& p3 ]0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謂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說穿了只是武斷地將不同因素湊合起來,再披上數式的偽裝,當中沒有任何科學客觀理性的邏輯。為何要將綜合物價指數變動乘以0.5?又為何要將運輸業工資指數變動乘以0.5?所謂的生產力因素又有甚麼意義?三個數字加起來又代表甚麼?難道這是傳說中將瀨尿蝦和牛丸搓成一團的瀨尿牛丸?任何一個經濟學家見到「可加可減機制」方程式,都應該一笑置之,沒有認真討論的必要。
3 W- C5 X: | K4 A' B/ z; L- y
' t! @& `: X+ Y- l1 _1 V非公非私充滿矛盾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U; N U, u& H0 r1 v: {; F4 A' k
但從政治技倆的角度研判,透過數式偽裝客觀,實在是愚民的高招。當年政府提出鐵路票價的「可加可減機制」,目的是要換取兩鐵合併後,港鐵公司放棄訂定票價的自主權。表面上,兩鐵合併是為了整合資源,同時也透過地鐵管理團隊取締九鐵官僚流弊。然而,兩鐵合併在時間上與沙中綫及高鐵香港段的前期工作大致脗合,當時的政府亦肯定有腹稿,知道兩鐵合併後的港鐵公司將會負起各種政策任務。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兩鐵合併的結果是政府將地鐵重新收編到官僚體制之內,雖然保留私營上市企業的外殼,但實質變成一家非公非私的四不像。換言之,兩鐵合併後港鐵獲得壟斷市場的支配性地位,代價就是要代理政府執行各種政策,回報就是「可加可減機制」之下所保障的利潤。tvb now,tvbnow,bttvb, e% x* F$ r3 E H
" M) j b. C, W# k& [5 M: htvb now,tvbnow,bttvb如果可以回到2007年,更公道的做法是由政府向市場提出全面收購建議(General Offer),然後名正言順地將兩鐵納入運輸及發展局,由運輸署管理。反正最終都是一樣的官僚行事作風,至少比現在同時要兼顧利潤又要執行長官指令更少矛盾,問責也更清晰。另一邊廂,政府同時扮演大股東和監管機構的角色,結果兩面不是人。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已經根深柢固的既得利益,亦不易撼動。
& p0 E9 H. T- S' X- R6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f) \" p w. k* W3 e
光譜另一端的方案,就是將政府持有的港鐵股份悉數派發予所有香港永久居民,一了百了,以後官僚安份地繼續做好監管角色,私營企業港鐵亦有權對政府的指指點點說不。當然,這理想主義色彩的建議,在香港這個城市都只會停留在學術層面討論。
. M& |# W/ ^$ L: |tvb now,tvbnow,bttvb
! L4 j1 S3 q, J0 I8 }坦白講,我不相信換主席換總裁換工程總監就可改變港鐵,因為根本問題出於制度缺陷。甚至可以大膽講,由港鐵衍生出的種種敗象都只是香港社會的縮影。特區政府強說要積極有為,奈何官僚不自量力。政策的規劃、執行、監管,本應各司其職,互相制衡。然而,在行政霸道的氛圍下,官僚相信只有透過掌控所有資源,方能全盤規劃,絕對地指揮執行,而所謂監管,亦只是行禮如儀,可以的話就盡量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 ]6 x f- q% `4 q' |公仔箱論壇5.39.217.768 K) D8 O& I9 j- K2 a
每次官僚和他們的代理人要推卸責任,便會將股東利益擺出來作擋箭牌,彷彿千錯萬錯都是資本主義的罪名。港鐵的淪落,不,更正確應該說是有香港特色的計劃經濟所作下的孽,就是如此這般被洗刷得一乾二淨。# z0 d# X; m; N3 G k) c' a4 V3 L( @
公仔箱論壇+ h1 f1 H6 T* T
利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