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福建師範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劉傳標,今天在福建師範大學“兩岸族譜對接工作與宗親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致辭時說,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後第三天舉辦這場研討會,對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義。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n( A: [! n8 D5 o7 y! E5 E
tvb now,tvbnow,bttvb4 B9 a' |6 A) V; h8 v4 m
劉傳標說,宗族是中國社會特殊的群體。在農耕社會“聚族而居”,各姓氏為爭奪生存空間和社會資源結成血緣為紐帶的宗親團體。由宗族而衍生的族規、禮儀、風俗習慣等宗族文化,成為維繫家族內部團結和諧的重要介質,也成為規範家族成員行為和道德養成的重要因素。
{1 j$ r% a- ]* Y4 d
+ [3 c( W+ t9 \5.39.217.76 劉傳標說,俗話“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閩台血濃於水,閩台宗親根脈相連,閩台鄉村社會以“宗族觀念強”、“宗族本位”而著稱。閩台“草根性”宗族文化,是兩岸交流“不可或缺”的介質與紐帶。加強閩台宗族血緣文化挖掘與研究,強化宗族文化資源的向心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目前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當務之急要深化閩台宗族血緣文化和草根性文化交流,化“血緣”優勢為交流合作優勢。
6 a1 s+ X: f% i+ u2 n1 g, N/ m; m7 \. d9 T
劉傳標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宗譜”、“宗祠”、“祖墓”都是宗親的共同記憶。記載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的家譜、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閩台各族姓都非常重視家譜、族譜的編修,宗族姓氏修譜活動傳統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在明清兩代,福建各地各姓氏編修族譜時,移居台灣的宗親都會派人參與編修。閩台宗親合修、統修的傳統在日據台灣時期仍保留,僅是1949年以後,閩台宗親共同的修譜活動中斷。 5.39.217.76- D' i% u7 E6 g% E, r7 Z
5.39.217.76+ J; K' w( d/ y6 I& V7 G
按“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與慣例,當下正是各宗族大修宗譜時期,也是閩台宗親會、統修宗譜時期。目前福建與台灣許多姓氏在組織力量編修與續修家族宗譜,在編修過譜時多采取“各修各的”。俗話講“宗親越走越親”,沒有參與就沒有認同,編修族譜是閩台族姓內部重要事務。 5.39.217.76: c7 q: ^5 y, Y8 n8 S
6 u6 a: Z& K* i" h5 F. R, m6 I* g 據調查,目前許多姓氏都期望閩台宗親合修或統修譜牒。為此,要從目前簡單的譜牒對接,轉向“血脈”、“根脈”世序的接續,強化并彰顯閩台之間血肉、手足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