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二○一六年十二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經常對生活感到愉悅者,死亡風險越低。5.39.217.765 `) ]" T( D6 G* @9 \1 V
# Y; l, h8 E: l& H; g/ `/ b7 E研究以英格蘭五十歲以上參與ELSA《英格蘭老化縱向研究》中的九三六五名平均年齡六十三歲的成人為對象,自二○○二到二○○六年間,每兩年以問卷測量參與者的生活愉悅度,共進行三次。問卷題目包括-「我享受我做的事」、「我享受陪伴他人」、「回頭看看我的人生,整體來說是開心的」、「我近來感到活力充沛」等。而與死亡率關係的測量則持續至二○一三年。結果顯示,參與者自覺高度愉悅經驗(四點量表回答有時候或經常)中,有二,二六四人(廿四%)從來沒有過;一八三三人(廿%)有過一次;二○六三人(廿二%)有過兩次;三二○五人(卅四%)有過三次,追蹤期間共一三一○人死亡,結果顯示在生活中擁有較少高度愉悅經驗者的死亡率較高。
' O5 n9 j( J; h$ k, l" q7 c5.39.217.76
1 ]+ _% v9 F4 T7 @公仔箱論壇其中與生活中沒有愉悅感(四點量表回答沒有或很少)的組別比較,兩次及三次高度愉悅經驗者死亡風險分別減少十七%與廿四%。
3 u: S$ \& `* M; f4 ?$ J0 d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V3 n: {+ V j$ F9 |2 R* t+ D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享受或者愉悅,常常是很主觀的,同時也有延續性,可能它的延續性是來自於成就感。
& `/ W0 F4 S8 w }8 d1 d7 j5.39.217.76* p& \4 O$ b1 T" c) p# X! ?7 A2 ?
想想在什麼時候或做哪件事情會讓自己感到愉悅,並增加愉悅事情的頻率(次數),例如和老朋友下個棋、和家人一起吃頓週末晚餐、帶著很黏你的狗狗去公園逛逛…等。
* ]$ i7 T4 W3 Z$ Z# g$ R! R. d- v2 r" N# X+ u: X
台灣新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