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電/當全球政經霸主的美國進入特朗普時代後,似乎標誌著財政擴張浪潮的來臨。tvb now,tvbnow,bttvb$ N# X* x2 @! P9 F
( v/ ]# X1 t7 H0 S1 @; H% `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即使去年9月的G20會議上,各國領袖對於同時藉由貨幣、財政及結構改革三大面向,努力實現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的經濟成長達成共識。但共識只怕仍敵不過政治現實,甚至可能形成財政政策獨大的局面。
- {; v- Z2 M; y& I, R6 \; N2 Z8 l. Dtvb now,tvbnow,bttvb
! j+ h3 e3 _0 s/ Y m" q$ `% ?0 Ltvb now,tvbnow,bttvb 何以至此?首先,若美歐等西方國家民粹勢力對執政者的壓力及影響增強,即使真能推動結構改革,也會偏向特定族群,未必能帶動可持續的經濟成長;再者,當前主要國家央行既背負無法有效拉抬經濟成長與通膨的罵名,其長期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也讓金融穩定受到莫大威脅,加上去年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進一步使用負利率等創新的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威信再度受損。於是,前述的三大政策中,僅剩財政政策“受民意愛戴”。
# s0 |+ W3 }: n+ L' L'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6 F0 h0 Y" l! }* w) x
其實,主要央行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也曾廣受市場愛戴,且在金融海嘯後產生顯著的救市作用。非傳統性貨幣政策之所以有效,就是它降低其他投資的風險溢價,逼迫市場將資源轉向更積極的用途。問題是各類資本的相對風險溢價乃為金融市場價格發現機能的根本,若適當的風險溢價不存在,資本傳導機制將不再運轉,經濟就會如死水般缺乏活力。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將貨幣政策比喻為拴在經濟上的繩子,只能拉不能推,亦即對通貨膨脹有效,但對通貨緊縮的效果卻不大,使經濟低迷時的貨幣政策易陷入流動性陷阱,形同“推一根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般無用。
9 o h) u2 q8 L$ T0 J
8 D5 L0 N3 G/ y1 v4 k: ~4 z U 更何況,超寬鬆貨幣政策還強化了海嘯前的資源分配不當、貧富不均等情況。一方面使資源持續鎖定在不具備生產力的殭屍銀行與企業上,使更有效率的公司,或有“劃時代大創意”(next big idea)的創業家無法取得足夠的發展資金;另一方面,超寬鬆貨幣政策讓房價、金融資產價格高漲,使民眾的“財富”相對淨值發生巨大變化,造成貧富不均。尤其是財富不均不只對潛在經濟成長率帶來傷害,更讓人產生相對剝奪感,進而削弱向上的誘因和降低市場的活力。
2 J1 k7 Y! O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Q; w0 G- B" r9 _+ J3 O 換言之,當貨幣政策走到非傳統的極端手段時,對經濟及社會造成的長遠傷害可能高於貢獻。那麼,政府施政大幅度轉向財政刺激政策,就找到醫治經濟成長低迷的解方了嗎?恐怕也難樂觀,頂多有止痛劑效用罷了。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s" j+ W$ ^$ c) p* l# f) F0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z" R" r* o1 H8 W+ p6 b& \, {! T
就經濟理論而言,財政刺激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的本質很接近,都是向未來借成長動力,差別只在傳導機制不同。具體地說,貨幣政策是透過降低利率水準,改變民間部門(消費與投資)跨期選擇的偏好,讓未來要發生的消費與投資,提前到當前執行。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7 Z' B$ h6 e
& s5 ~" F8 S) J. j# T7 ^7 D& K
同樣的,財政刺激政策透過政府累積債務,將未來政府的支出提前,就是俗稱的債留子孫。這種需求面的刺激政策,雖能短暫拉升經濟成長率,但當前全球經濟成長低迷的原因,除了需求不足及各界皆知的結構性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心病”。
& G8 _) B% O) X8 x+ ^: Vtvb now,tvbnow,bttvb. c' P# A0 Q; Y' c0 u+ g% _ l* e9 g1 V
畢竟,企業若無法確保獲利會發生,即便利息降至0%,或政府透過龐大的基礎建設,讓生產環境好轉,也不見得能誘發投資動能;而消費者如果對未來職涯的所得缺乏把握與能見度,就算借貸成本降低或政府透過減稅創造當期的財富效果,民眾很可能還是傾向留下龐大的儲蓄,以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
6 ~5 a: [8 I4 U, m& E
7 q9 T$ |1 y8 o3 n5 x 由此可知,當刺激經濟的重責大任移到財政政策身上,初期會因為政策仍有新鮮感,使其看起來是有效的。但貨幣和財政政策都是向未來預借成長動能,貨幣政策做到極限時,便像當前般發生流動性陷阱。而財政政策若一直推行下去,導致政府債台高築,民間市場便可能不願意持有政府公債,進而迫使央行出手將債務貨幣化。再加上債券市場所對應的利率市場又是金融資產的定價基礎,致使財政政策最終和貨幣政策一般,讓各界對市場經濟的信任感消失殆盡。
# |$ z+ d% Q3 f公仔箱論壇$ ?3 E! X; w- Z' F* _
要言之,金融海嘯對政策制定者的最大副作用之一,便是讓其失去應有的判斷,妄想透過單一藥方解決複雜的社會或制度問題。就像先前依賴貨幣政策將全球經濟從二戰後最嚴重的衰退泥淖中拉出,卻忽略貨幣政策的極限及後座力。現在又妄想財政政策是經濟成長的聖杯,漠視企業投資與民眾消費止步的原因,還包含對未來不安的“心病”,這是財政政策無法解決之處。 . c# V" b5 _+ ?& Q V2 o8 y2 Y
5.39.217.76, u( ^8 ^% i/ U+ R* U X( L$ t
因此,想讓長期經濟成長加快,唯有痛定思痛地進行結構改革,例如大改不合時宜且阻礙創新的租稅體制、讓勞動市場結構更具彈性、改革教育體制以提升勞動生產力等,才能解開生產力成長有限、人口老化等制約長期經濟成長的枷鎖。但若各國執政者還是抱持短線操作及便宜行事的思維,總想把“僅有”的一套政策做到極致,則如今當道的民粹主義,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顛覆政府行政的穩定性,屢屢將政經運作逼到懸崖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