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電/“台“國發會”日前公布對未來4年經濟目標,經濟成長率訂在平均2.5%至3%,“國發會”顯已認定台灣進入“新平庸時代”,外界或許“稱許”“國發會”務實,但我們擔心“新平庸心態”下,最後恐怕連小確幸都難保。
6 k- c. v) b6 c" Vtvb now,tvbnow,bttvb
; n1 w& s3 m; e6 K- l. X. K4 [5.39.217.76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不復過往強勁成長,大部分國家都落入較低的經濟成長中,數年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固然步履蹣跚,徘徊在衰退與零成長間,即使是在金融海嘯後借強力財政政策支撐經濟,挺住全球經濟成長陷阱的大陸,近3年也走入緩增長的“新常態”,許多原本經濟表現強勁的開發中國家,也較過去掉了3到5個百分點的成長率。
# y4 P% G/ N; c5 f' B: g, H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4 s" t- Z/ w9 M9 F+ e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以及“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曾形容:持續低成長的“新平庸”時代已然來臨。所謂“新平庸”是指不太好、但也不太壞的狀況。台灣的經濟與社會氛圍就是典型的“新平庸”;金融海嘯之前幾年,年經濟成長率大致在5%到6%左右,海嘯之後,除了2010年的大反彈出現10.63%的高成長外,經濟成長率再也跨不過4%的“天險”,每年經濟成長就在1%到3%之間打轉,近兩年更淪為“保1”。 5.39.217.76! r8 c8 O& c7 A+ l3 S% {
3 o# ?" a) Z/ H& n5 M/ x
問題是,新平庸與小確幸不會理所當然地永遠存在,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不足,生存發展必須依賴國際貿易,國際貿易需與與其他國家競合,必須具備強大的競爭能量。一旦政府、企業與民眾都把低成長視為常態,不思突破改變,低成長預期就會讓民眾縮減消費、企業減少投資,安於小確幸,只在新平庸中求安穩,其結果就是經濟日益下滑。台灣又屬於已開發小型經濟體,對國際經濟變局承受力較低,但控制風險必須具備一定實力,否則很容易隨波逐流。平庸經濟的最後,可能連平庸、小確幸都無法如願。 tvb now,tvbnow,bttvb" b5 h# T3 ~1 u% N
$ T1 _9 b" Z+ H6 ^! M
不幸的是,台灣很可能正墜入向下漩渦中,民進黨執政又加劇了此一下墜趨勢。民進黨政府雖然提出各種產業政策,看似重視經濟與產業發展,但實際作為背道而馳。不論是加深勞資糾紛與提高企業成本的勞動政策,或是讓企業投資動彈不得的環保政策、被公民團體“綁架”而萬事難為的施政步伐,甚至讓企業擔心缺電的能源政策、緊縮的兩岸關係,都讓企業對“投資台灣”更為保守與觀望。 5.39.217.76! [1 K& U* Q) R* O. k3 A$ N
: M8 a6 @# w4 f; M! E2 M: t5.39.217.76 這點可由島內超額儲蓄金額節節高升看出。超額儲蓄是指島內儲蓄超過投資的金額;台灣儲蓄率一直偏高,但在經濟快速成長年代,政府與民間投資都多,超額儲蓄問題不嚴重。但2009年金融海嘯後,每年超額儲蓄都超過1兆元,2015年更超過2兆,去年預測將達到2.6兆元,以目前的投資意願看,這個數字今年只會更高、不會變低。
+ K, J1 z. d H/ Z8 t B/ _ 民間企業如此,政府表現亦是謹小慎微。經濟表現差,政府不但自我限縮於財政平衡思維,不敢大手筆祭出財政政策,更受到意識型態限制,把所有沾上“中資嫌疑”的投資往外推,讓台灣吸引外人直接投資能力成為全球倒數幾名;在廢核神主牌陰影下,民進黨上任不久就出現限電危機,連“經濟部”都承認缺電風險高,要趕快興建緊急供電機組計劃,為了非核家園這塊神主牌,蔡政府就是非廢核不可,這等於把台灣的供電往死里推。 公仔箱論壇2 f- ]* n) f1 b# k# u! _. O
公仔箱論壇" V3 J/ q. ^" D, f
如果我們好好盤點台灣各種條件,可以發現台灣仍有雄厚的本錢,雖然近年已逐漸流失中。台灣累積數十年的製造業基礎仍在,科技產業技術亦仍足以與其他國家爭鋒,民間資金雄厚,幾乎沒有外債;政府財政雖困窘,但債務餘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只有35%,遠遠低於許多國家的70%、80%,甚至超過100%;台灣經濟仍有奮力一搏之能力。 公仔箱論壇* `7 H2 i* T) K) x% k: W" x
: D% |/ b) p' y, S$ ^4 ztvb now,tvbnow,bttvb 但如果繼續因循舊規,不從心態上做出改變,就不可能掙脫“新平庸”,經濟恐將長期陷入低成長、甚至停滯的困境。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1 a- Y8 u8 h0 V8 q
7 G+ {/ ?" r. T1 ?+ P" d2 @4 s1 l
政府應把施政重點拉回經濟,首先要暫時“忘掉”債務問題,大幅加大公共建設投資力道,提出類似當年十大建設、六年國建等足以提高台灣競爭力、對台灣有“質變”效益的建設。在民間投資方面,應排除走過頭的各種環保、土地正義干擾,同時調整能源政策,讓供電風險不再是影響企業投資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