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回歸後發展諮詢今展開 初中中史課程修訂首次納入香港史
+ T* z' o% F% T) { \5 `4 B( L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 d' `. s+ u$ @. Q: Y
% V$ o, x- j* i: h1 c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O5 l3 U6 v+ s+ H% v
公仔箱論壇% ?) T0 Q7 a6 x9 e! p2 g
% x7 c) ?, N( Q, K+ z) f修訂逾兩年的初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為期一個月的諮詢今日正式展開。本報獲悉,首次納入初中中史科的「香港發展」,將涵蓋本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前後角色、回歸後的香港發展、淪陷與日佔時期等本地史。以往集中朝代更替與治亂興衰的古代史內容則會濃縮,有中學教師認同課程修訂,但認為在涉及近代中港互動方面,須避免政治化爭議。公仔箱論壇" T" d; x* \. F/ K5 i0 {" Y
; b/ f9 R. Z2 V! r: m
教育局今明兩天會舉行教師簡介會,交代初中中史科與歷史科課程首份修訂稿的具體內容,近期該局亦接連與大學院校會面,介紹修訂內容。今次中史科修訂重點之一,是首次把本地史部分正式納入課程之中,據悉課程新增「香港發展」部分,貫穿中一至中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世史」及「中國近現代史」三個歷史階段,以凸顯香港在中國歷代發展之中的角色與影響。
% d' p& {4 J% W" [ ^tvb now,tvbnow,bttvb. X* T. z1 j. o* e c/ Z7 q; p$ x
近代史仍有待敲定
& ]; C* y' v) F0 T- ~6 W9 n: A5.39.217.761 a8 u3 @3 }3 q
「香港發展」屬中三的「中國近現代史」範圍,課時比重較多。在講授清末至民國歷史的部分,將加入民國初年內地政局如何影響香港、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與參與抗日活動;在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的部分,則集中於香港在改革開放前後發揮甚麼角色,以及回歸後香港發展。以往本地史課題並非教學重點,只以「香港史事年表」附錄於現有課綱內,供教師參考。tvb now,tvbnow,bttvb9 [; o2 K+ l& ?8 `- f/ V1 r
' |2 \& k: \/ P. a; h$ ?公仔箱論壇有參與聚焦小組的教師向本報指,課程諮詢稿將列明學生在各歷史時期,須掌握哪些基礎知識與深化延伸部分,但近代史部分料仍有待敲定,諸如六七暴動、六四事件等爭議事件,在首份諮詢稿相信未必詳述,而使用「香港發展」字眼相對中性,亦與以往討論納入於中史科的本地史,稱為「香港史」抑或「香港志」有關。
% k1 [2 y- ?+ F7 E4 L l5.39.217.76
# U. H( k* L6 h- j v至於中一至中二,課程在秦漢部分指出中國開發嶺南,香港自此納入中國版圖。明清部分除了香港被割讓為英國殖民地外,亦會加入兩朝在港建設關防等內容。
8 _5 n$ o6 g. P; `' D0 z/ Q5.39.217.76
5 U4 V t" `: G2 d: o% g: y最快一九學年推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Q3 W7 N$ B% { @- q8 ^
+ U% V# r& W. I公仔箱論壇以往初中中史科課程被指枯燥,與課程過分偏重朝代更替有關。據悉諮詢稿建議加以濃縮古代史與近世史,各朝代都有「政治演變」、「文化特色」的部分,但不再偏重於治亂興衰,而是討論朝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特色與發展。當局將於明年中進行第二階段諮詢,預定明年十月定稿,因應教科書需逾一年編寫與送審,料修訂後初中中史課程,最快在一九學年的中一級始會逐級推行。
2 I1 I: U4 t' u6 ^* {# c/ j5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 r- U2 \3 K2 x& n0 U2 |( q
撰寫過中史科教科書的李求恩紀念中學教師徐曉琦相信,中史課程加入本地史部分,有助讓學生更全面及立體的學習歷史,但認為諮詢稿在涉及近代中港互動的史實陳述上,須避免外界政治解讀,「比如改革開放前後,無論是『逃港潮』、『六四事件』等議題,學生都會問中國政府有否犯錯,較理想做法兼備正反立場,課綱表述亦要注意字眼,避免掀起爭議,令好事變壞事」。- I$ j+ F2 `& k% n! S5 i
tvb now,tvbnow,bttvb( d9 E. w f+ y( \0 I. N5 J! H8 q( X
着重時代互動關係
3 i2 u2 `' B; O5 o9 G
7 r. |9 q, d; T6 V5 i1 t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則認為,近代史部分的「香港發展」較着重於中港之間的「時代互動關係」,尤其反映出港人對內地的貢獻與影響,相信有利於學生了解現今的中港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