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長期慢性病,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不少患者確診時才發現身體出現其他病變問題,此時必須謹慎處理,才可避免惡化。' ^+ h1 V5 K+ W: a4 U5 B4 `
/ v8 Q2 k( O- _7 Y
老李自覺身體健康,從不節制飲食,又缺乏運動;但他最近在如廁時發現小便帶有泡泡,經檢查後,不單發現血糖超標,並有高血壓,而且已經出現腎病變,令他有如晴天霹靂。
% E+ |, y3 [0 ~& ?! O( xtvb now,tvbnow,bttvb* \# R3 W! {0 G! g2 V0 u
及早發現病情,未演變至末期腎病變,老李已算幸運。若因糖尿病變而導致腎衰竭,即腎臟負責排走身體內垃圾、協調身體水分、酸鹼度、血壓及電解物等的功能已然受損,此時就需要以血液透析(洗血)或腹膜透析(洗肚)來幫助排走身體廢物,晚期甚至要移植腎臟才可保命。由糖尿病出現至併發腎病變,一般歷時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早期病徵不明顯,患者對糖尿病腎病變毫無感覺,直到有蛋白尿,開始消瘦、面色蒼白、水腫及貧血等才驚覺病情。tvb now,tvbnow,bttvb" z7 S0 f' G8 W
' l: q5 |0 L5 F公仔箱論壇高血壓與腎病變可說是難兄難弟,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可令器官衰退速度加倍,有機會在短時間惡化,令腎臟情況更壞,形成惡性循環。糖尿病與高血壓是密不可分的,兩者都屬於代謝綜合症成員,所以病人應同一時間控制兩個疾病,勿讓彼此互相拖累。
4 o& W0 l) S4 m, V2 T2 t/ [' [tvb now,tvbnow,bttvb
8 I' M1 x1 U! I; @0 C" e% g0 O% o2 q不過,只要及早控制病情便可減低腎病變的機會;最重要是改善生活習慣,除了保持健康飲食,奉行多菜少肉、低鹽、低糖及低脂的原則和進行適量運動外,還應按醫生指示定時定量服藥。一般而言,病人的初步目標是將糖化血紅素(HbA1c)保持在7%以下,血壓指數低於140/80毫米水銀柱(mmHg);個別病人的糖化血紅素和血壓指數甚至需要更緊的控制。
0 w: o4 L5 g( l/ p O0 ~- G6 L5.39.217.76
/ D) o: [$ w1 A- X5.39.217.76糖尿病藥物可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人須按狀況選擇控糖藥物;血壓藥物可令水平保持平穩,有時病人須使用兩至三種藥物,才可有效控制病情。要是患者已開始出現腎病變,現有的藥物可同時處理高血壓及腎病變,而且一般副作用不多,例如血管緊張素類藥物,比其他降血壓藥更針對大部分病人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