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裕專欄〈東西南北〉: 黑白分明 所以雋永5.39.217.764 @# d5 v% X! q5 c1 ~6 e
! p9 i' b( R! Z6 ^3 d# ?3 |+ y# u# j何藩先生溘然長逝,留下的是無數寶貴的昔日香港,不僅是黑白照片縷縷氤氳裏的中環街頭與堅尼地城夕陽斜照,更是由此而生的不可復得真摯情懷。溴化銀化學反應經過顯影之後黑白分明,不是霧裏看花的意境派類國畫攝影所能比擬;伊爾福相紙上的黑白粒子絕不complex,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直截了當,沒有指黑
: b* y. c. p; m8 n3 h9 r公仔箱論壇為白,也不稱白為黑,所以雋永。
1 B, ]+ e: K- V7 W公仔箱論壇. w, S2 `( m" F% S0 G5 ]8 P
今年七一前何藩去世令人感慨香港歷史記實又少一人,當明天人們走上街頭的時候,也許不少仍然惦記往日香港。有人說世界是向前走,也有說人們應該對未來抱有希望,我想起19年前7月1日的世道,報章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有英文報紙是兩個大大的漢字「回歸」。今天回看這一頁,萌生難以抑壓的思緒,當年人人「信有明天」企望真正的一國兩制,想不到往後變成國務院白皮書的「一國先於兩制」二次解讀;「回歸」一詞屢經異化後成為香港不吃四方飯,事無大小皆向北望。
: Q5 f" C4 N$ O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m) f0 w T$ M. k5 H" B' i* k$ A
已經19年,本來應該是當家作主的心情,可是政治時空變換之後,越來越變得像澳洲作家Richard Hughes於1968年成書的《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那樣存活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由於歷史實在太過接近現在,接近得是昔年目擊者仍然耳清目明,1997年紅線劃下之前之後種種一俱歷歷在目:鄧小平說香港問題只有他、趙紫陽、港澳辦及外交部主管等說了才算,如今是深圳河以北當官的誰都可以說三道四插上一腳;九七後大陸官員外訪欲經港一天看看都不批准,今天是跨境執法押人來港毫不赧顏;還有是萬馬齊瘖得連特區政府官員表態支持香港足球隊也畏首畏尾。如果不是說明已是二十一世紀,還以為生活在昔日租界,時空都是別人施予。6 F7 z8 o) Z5 o& q. U1 X' U* C
tvb now,tvbnow,bttvb$ v' Y* j' ?) B$ ^2 J0 h* a7 P1 v
一國兩制變一紙空文
- u8 V% \7 ?. W7 O% J) `何藩的黑白照片在失去時空段柱的當下香港是一帖療心藥方:五、六十年代的電車路,唐裝短打男子三輪車夫信步走過,午後一抹陽光灑在地上捲起大片微塵。搵食艱難是光看照片都嗅到的戰後人口密集小城浮生,只道是細看之後難以輕輕放下:那是不能忘記的時光,20年後居者有其屋,反貪廉政公署,普及教育政策,是非對錯清楚明白。在時間這端回首從前舊照,不會對人頭湧湧的騎樓底感到厭惡,也不會是對滿牆「含笑飲砒霜」電影海報的街邊書檔嫌其阻路。這是我們的前傳。
- O, U5 o, r# V6 [4 v8 v" s: _5.39.217.765.39.217.76 U9 l; C& a: V: I
這裏絕對無意廉售懷舊,但是踽踽而行19年,政治低氣壓令到如今七一賦予的意義是越發使人回望從前。這些年間一些事,民智已開之後是民意空間遭到打壓;說好了的一國兩制變成一紙空文還要加披帶褂;一個歌手何韻詩一個書店東主林榮基,他們的事不明不白得恐怕連披甲上陣的中共護法心裏也發怵,怕就怕在哪天降在自己頭上。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刻意模糊,在一些香港人眼中是文化大革命年代才有的荒謬。《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寫的是六七暴動後在港外籍人士所聞所想。這部書最畫龍點睛是封面照片,舊中國銀行大廈外,幾個人在今天的遮打花園打木球。照片背景裏,可以見到紅旗毛章和「毛澤東選集」宣傳品,最有意思是一大塊的林彪題詞巨板。林彪是誰?是中共寫進黨章的毛澤東接班人,又是出走蘇聯機漽人亡的「叛黨集團」。拍攝這張封面照片時不知攝影師有何想法,可是人們半世紀後再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林彪天堂跌落地獄的由生而死由榮而哀是其一,昔日是少數階層玩樂的木球會如今所在的遮打花園變成示威重地充滿反抗聲音是其二。時空更替衝擊思考,變了甚麼或者有甚麼不變,人人心裏都有一本賬。
8 `$ {! o% u- x% e# O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0 x/ R+ s. N) W, R3 G4 {
類似的蛻變不絕如縷,當前香港公民社會的成熟不在於人均收入如何或GDP若干,在於價值觀已經超越政治操作的緊箍而具特立獨行本質。對與錯、是與非了然於胸,對各式政治語言高度敏感警覺,政治操作難以灌輸似是而非的語言偽術,社會在「接收──反思」循環當中進入自我尋求真相的世代。這一過程漫長且崎嶇,一方是扭曲語言模糊對錯,另一方是黑白分明是非分清。這場陣地戰關係到的不但是一件事兩件事的釐清,是更進一步確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與思想體系。5.39.217.76/ d. N; |' u: g; H
2 I% }+ o9 b( G) |1 z5 b5 z0 v. Xtvb now,tvbnow,bttvb在這場爭戰持續之際,何藩去世令人感觸良多,人們紀念不僅是他的藝術造詣,更是他的創作本心以及由此帶來的深深撼動。在國共內戰後大舉避秦南來、視香港為暫居地的過客年代,他的作品勾勒出戰後第一代本土藝術。五十年代沙田清晨的渡頭迷霧,中環街巿午後的人物走動,西北角南生圍的湖光山色,黑白強烈對比在何藩鏡頭之下稜角突出線條分明,在在成為香港顏色。單色令人震撼的感受強於彩色,因為蘊含無以超越的沉穩,黑白色系的巨大反差帶來更加真實的不朽質感,遠勝花巧繽紛的五顏六色。潛移默化,心領神會,於香港社會而言,半世紀以來的迤邐長路,民間對黑與白美學要旨已然通達透徹,對人對事,俱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