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票價只加何曾減 最怕檢討走過場

票價只加何曾減 最怕檢討走過場
/ ~2 m% l0 p- g2 @2 S- `1 A
( Z' Q) K0 O- a/ y1 K港府上月高調要求港鐵提前一年檢討可加可減機制,昨日獲港鐵董事會同意,預料將於短期內展開。可加可減機制備受詬病,提前檢討當然是好事,怕只怕當局虛應故事,換湯不換藥,最後又是淪為一場公關騷。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_. O7 u8 d; g6 Z; e: B7 v  i8 x

* t5 p! v9 q* [8 m) C/ h當初推出可加可減機制,是為了因應經濟狀況而調整票價,尤其是香港曾經歷長時間的通縮,可加可減機制更被視為有實際需要,可惜事與願違,該機制落實九年來只有加沒有減,變成了「只加不減」機制。當局曾解釋加價是因為這些年經濟環境好,如果經濟不景氣,是有機會減價的。這顯然是欺人之談,○八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香港經濟曾連續四季下跌,然而根據可加可減機制,當年港鐵仍照樣加價。再以今年為例,港府預測全年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一至二,而根據可加可減機制,港鐵今年仍可加價逾百分之二。經濟好加價,經濟差同樣加價,可加可減機制荒腔走板,消費者淪為待宰羔羊。5.39.217.765 ?9 l6 ^; J: ?2 S$ ?(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0 B& f5 E. q' K
港鐵年年賺大錢,年年奉旨加價,如果不加價,反而是違反機制,諷刺之極。事實證明,可加可減機制看似公平,實際上存在不少問題,難怪年年引發爭議,成為民怨的源頭之一,港府及港鐵提前一年檢討機制並不是良心發現,而是迫於民意。問題是,有關機制先天不足,不論當局如何檢討,如何修修補補,恐怕都無濟於事。須知新機制一旦定出,將有六年有效期,即使新瓶舊酒,消費者也只能無奈接受。
: b6 G) x! n- p9 q) stvb now,tvbnow,bttvb
& v3 V. e( C% a: v  Z7 K4 D6 ~) k作為上市公司,港鐵謀取最大利益本來無可厚非,但港鐵是本港最大公共交通機構,港府又是大股東,長期無視社會責任,必然換來「為富不仁」之譏。如果港府真心希望減輕消費者負擔,其實還有其他選擇,港鐵主席馬時亨建議港府將港鐵上交庫房的部分利潤成立票價基金,補貼港鐵及其他交通工具的乘客;前九鐵主席田北辰則主張為港鐵盈利設限,一旦超過一成,應該凍結加價,若盈利倒退,可讓其加價。兩種方法既能讓市民得到實惠,亦可以保障股東的利益,比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直接有效得多,但令人失望的是,港府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的態度,以公帑不能補貼交通費用為藉口,對相關建議一口拒絕,再次暴露守財奴的本色。5.39.217.76: e! N. S' b7 e1 p8 _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R$ G" u* I+ a
公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天經地義,近年為刺激就業而推出的交通津貼便屬於類似的性質,港府高官聲稱不可用公帑補貼交通費,不僅是睜着眼睛說瞎話,亦反映檢討可加可減機制欠缺誠意,只是應付輿論之舉,這樣的檢討不要也罷。
6 H& A+ g9 A. E. m公仔箱論壇
6 `  |) }$ Q/ H古人說,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港府坐擁金山銀山,既不願承擔全民退保等責任,連成立基金補貼票價這種小事也斤斤計較,淪為千夫所指,也就不足為奇。
冷眼旁觀天下事  笑談細看風雲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