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凌悅雯、麥穎思:給關注自殺問題的你

凌悅雯、麥穎思:給關注自殺問題的你
; N! z8 [1 N; Q5.39.217.76
公仔箱論壇# R! w# C6 T0 V% A* P+ Z
tvb now,tvbnow,bttvb6 j' J1 a1 L8 U$ W0 C( ^
這一年是令人痛心的一年,在去年9月開學到現在為止,有20名學生自殺。我們當然不能把責任推到尋死的人身上,但也不能一味怪責家長。這是非常嚴肅和必須正視的情况。究竟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嘗試將問題從教育和精神健康兩方面分析。tvb now,tvbnow,bttvb" ?; v' k$ j, W; K, Q
公仔箱論壇3 }/ p, w9 f# U. K. ]4 `( A
目標為本的教育方向
0 @7 T; w: J/ o8 N* I, q5.39.217.76

0 t/ N: X. h2 k+ c  @/ y+ Z1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不知何時開始很多家長都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我們不能只怪罪於家長的「怪獸」傾向,試問一個只着重經濟效益的社會,有錢有樓才為贏家的社會,家長怎可能不擔心子女能否在這「怪獸社會」競爭?所以在驚爭輸、在擔心「蝕底」的心態下,唯有做好準備。由以前準備公開試,到現在的幼兒班面試。漸漸地,現在的學生,從星期一到五都排滿了密密麻麻的活動,務求不讓自己比下去,為的就是「第時」要出來社會競爭。當社會缺乏多元發展的氣氛,所有事情都以目標為本,學生怎可能對學習培養真正的興趣?以音樂「興趣」發展為例,香港學生重視的是考到幾多級;考到8級得到證書之後,還有幾多人打從心底喜歡古典之樂?或者只認為樂器是另一種兼職教琴的賺錢工具?以目標為本的學習實在很難令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當這種無意義感擴散的時候,有抑鬱的感覺並非不能理解:「讀書是為了什麼?忙碌是為了什麼?生存是為了什麼?」除此之外,「贏在起跑線」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怕輸。中一派位的新聞捕捉着媽媽淒厲哭泣的畫面,父母對成敗的執著亦潛移默化一個概念:輸是很可怕的、輸是不能逆轉的災難。這樣的心態很容易造成焦慮:「萬一不及格了,我以後就沒前途;萬一……」然而,我們都要學習在生命的起伏中成長。我們認為懂得面對逆境比學科的知識更為重要。我們必須培養社會多元發展的氣氛,發展意義教育,讓學生真正對學問培養好奇,而非只重視分數,增加學生不需承受的壓力。要徹底改變目標為本的學習態度,需要教育制度、學校和家長三方面的配合。公仔箱論壇3 ]" D  a0 d+ @% {' I6 ]

- W# W) t7 U4 `. @: L* \tvb now,tvbnow,bttvb倒金字塔的資源錯配2 v0 G$ D7 R* o4 Z: s

  I: k* x- G% e+ T; K4 g% W8 ?事實上,青少年精神狀况也不是此時此刻的問題。國際數據顯示有精神、情緒和行為困擾的兒童和青少年約有15%至20%。事實上,全球有12000萬人有抑鬱症,有8萬人因精神困擾而自殺。香港精神健康專業人才缺少,全港只有數百名臨牀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資源短缺,輪候時間以年計算。倒金字塔式的資源分配使只有較嚴重的人士得到服務,卻沒有從根源着手做好精神健康推廣和及早介入。在英美澳等地,政府帶頭給予資源推行全國性的消除歧視行動、推動復元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並發展新的精神健康專業人員,集中處理輕微至中度情緒困擾的人士,以逐步支援模式(stepped care model),讓不同需要的人士更快得到可靠的心理支援,防止問題惡化。我們認為香港政府必須重新審視資源分配,落實精神健康政策,做好反歧視的工作,並將情緒教育納入教育政策,從少加強精神健康的認識,令有困擾的人及早覺察,願意尋求協助。最後,更重要的是要阻止自殺風氣蔓延,傳媒需要謹慎其報道方式,避免過度描述自殺的內容及逝者的個人資料,這些都可以減少模仿效應。5.39.217.76' {; o% N9 O: v* ~
tvb now,tvbnow,bttvb9 S4 @" O" Y$ l! S) I
總括而言,精神健康不單和個人情緒管理有關,和學校及家庭教育有關,和社會風氣傳媒操守有關,和精神健康政策有關,和資源分配有關,更是你和我都必須正視的課題。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y# V1 A5 G# G  f+ }/ X5 H

: {) V6 d' W# k0 I' Ctvb now,tvbnow,bttvb
/ h! j. M0 S7 b"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作者凌悅雯是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麥穎思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5.39.217.76) }( c  L* q5 K
5.39.217.76) a& _7 S1 ]- j5 Y. Q" l- d% _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