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在做甚麼
1 b: M& j$ Y K9 F. N7 o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n3 `. e) h+ Z: r" A# T0 t
從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預算案中,我們看不到特區政府的財經部門在做甚麼事情。5.39.217.76; E" ?! B0 @- Z- d
" E, I3 M$ K$ S2 ~7 _5.39.217.76曾俊華說:「我們可以在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和智慧城市三個領域,將科研成果廣泛應用和商品化。」當中,關鍵是科研,不進行科研,哪來應用與商品化呢?預算案說要發展智能生產和研發,估計項目成本為八十二億元。可惜,這實際只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進行研究,工作還未做,錢從何來不知,怎可說項目可在二○二二年完成?根本是空口說白話。政府沒有預算經費,且智能生產與研發範圍廣大,又沒有戰略性和針對性,最終可能是買外國設備便算。( j6 J6 z: _8 X I
$ Q. }/ a0 [- E7 f
曾俊華提出預留五億元創科生活基金,但只是預留,用基金讓人慢慢申請批准,五億元拆成眾多項目,作用有限,也沒有戰略性和針對性,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把這些錢完全投入使用。新加坡給香港一個很好的參考,該國政府不會用沒有具體方向的基金制度,不會漁翁撒網,把本來不足的錢隨便分散在眾多不同也不關連的範疇。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台灣、南韓都首先有戰略性的發展方向、計劃、步驟與具體項目措施,才用財政資金配套。反觀曾俊華等從殖民地學回的做法卻是不作調查研究,香港沒有經濟發展的戰略與定位分析,也沒有產業政策,當年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已是笑話。沒有研究、戰略,怎可指引財政政策與預算安排呢?
/ [5 i8 Y F1 ~; ^tvb now,tvbnow,bttvb- {! B) O# b4 e
曾俊華作為財政司司長,其實只是大掌櫃。或許除了寫網誌,他應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