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EP18] (高清翡翠台) 敢創 香港 - 香港藝術界 - EP01~18 [2016-06-02][HDTV-RMVB480P][粵語中字]
, 描述: (TVBOXNOW原創)
首播日期: 2016.02.04
香港雖然僅是一片彈丸之地,卻居住了超過700萬人,並且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科技精英。除此之外,每年亦有大量充滿創意的年青人投入社會,推動科研發展,建設更優質社會環境。 由楊立門及宣萱主持的《敢創.香港》,每集邀請科技發明、藝術創作及社會創新界別等多位業界精英接受專訪,分享經驗,了解香港獨有的科學發明與創新科技,同時深入探討一班本地精英如何坐言起行,發揮創新精神。
【檔案大小】 : 155MB
【影片格式】 : HDTV-RMVB480P (852x480)
【發音語言】 : 粵語
【字幕語言】 : 中文字幕
【監 製】 : 葉潔馨, 蕭潮順, 顏昭誠
【主 持】 : 楊立門, 宣萱
【嘉 賓】 : 徐錦輝, 李登偉
第1集
播出日期: 2016.02.04 (四)
香港與其他地區一樣面對器官供不應求情況,不少病人因而白白錯失診治時機。其中心臟移植技術要求極高,手術成功率還會受到種種因素影響,令到生命曙光一瞬即逝,生存希望頓成泡影。
為解決以上難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李登偉教授嘗試從另一方向出發,想出利用科研技術發掘人造心的可能性。李教授當年原打算留在海外發展,一個小生命的流逝如何喚醒他對開發科研的決心,重返香港投入研究幹細胞技術?此外,他又認為地方細小正是香港的優勢,到底何以見得?
隨著年紀漸長,患上中風的機會亦日益提高,而中風病人不少因為腦細胞死亡而造成肢體永久傷殘,手部功能受損甚至小至一個網球也不能提起。企業家徐錦輝遂運用機械科技開發出一款機械手,協助中風病人重新訓練手部活動能力。
創新發明不但能惠澤社群,徐錦輝的傑作還於2012年揚威海外,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獎最高榮譽大獎,為港爭光!成功並非必然,機械手曾因為「香港製造」而遭遇挫折,作品效用亦受過部份人士質疑。這時候,徐錦輝便發揮香港精神克服逆境,其後更將事業進一步推廣,他跟大家分享箇中心路歷程。
第2集
播出日期: 2016.02.11 (四)
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可說是社會發展附帶的贈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人多車多的香港固然是空氣污染災區,一班科學家遂致力推動環保科研,藉此改善港人生活質素。
汽車冷氣原來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根源,香港理工大學電力電子研究中心總監鄭家偉教授,針對有關情況全力研發大陽能汽車冷氣系統,以減少燃油所帶來的碳排放污染。科學家的日常工作不一定局限於沉悶的方程式、實驗程序,鄭教授反而認為研究工作正是延續兒時興趣。科研發展有賴新一代年青人薪火相傳,將現有技術發揚光大,鄭教授的兒子鄭殷承亦深得父親真傳,年僅十歲便展現出對科學的好奇心。鄭教授卻認為新一代科研工作因為社會進步而變得艱難,到底何以見得?
應屆文憑試考生許梓聰,在中四時期萌生科研夢想,及後還夥拍幾位同學合作發明「廚房除油煙器」,換來出戰美國科學比賽的寶貴機會。雖然這次比賽最終無功而還,失敗經歷卻令許同學們對人生有所領悟。梓聰還在訪問中暢談當年最初接觸科研,源於老師一句話,怎樣讓他燃起當發明家的理想?
第3集 - 無創檢測
播出日期: 2016.02.18 (四)
產前檢查對於胎兒成長相當重要,昔日孕婦需接受「抽羊水」測試以鑑定胎兒是否患上遺傳病,然而,檢查過程卻同時帶來1%流產機會。更安全可靠的「無創檢測技術」不但大大減低流產風險,還為本港以至環球醫學界寫下重要一頁。
在十多年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盧煜明教授率領團隊集中研究血漿內的DNA特性,因而研發出革命性「無創檢測技術」。一齣立體電影、一碗即食麵,如何成為這項偉大發現的靈感來源?趙慧君教授與盧教授在研究過程中合作無間,她對科研的熱誠更為她贏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這位科學界女強人能夠為科研工作「去到幾盡」?
科研發展固然運用大量科學理論,這兩位本地醫學巨人卻認為緣份與命運同是當中的重要元素,到底何以見得?全球醫學界致力研究治療癌症的方法,年青醫生 Victor與Stanley亦正積極鑽研「循環腄瘤細胞計算」,為醫學發展盡一分力,且由這兩位醫學界新力軍暢談香港科學園如何助他們實踐志願。
第4集 - 生活科技
播出日期: 2016.02.25 (四)
許多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發現。納米技術近年大行其道,應用層面更遍及生活每一部份。人們或會認為化學理論難與日常生活扣連起來,專門研究高分子材料的高平教授,如何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讓有關科技能夠安全應用於日常生活?
一包黑漆漆的碳粉看似平平無奇,它卻是一班科研人員多年研究所得的心血結晶,這種高科技「納米碳管」更是製成高強度防彈纖維的重要材料!正所謂「學海無涯」,已踏入退休之齡的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署理院長余同希教授,堅持退而不休,並協助高平教授的科研團隊繼續開拓科技領域。余教授早在五十年代成為中國學術先驅,對於香港的科研發展方向有何意見﹗
傷健人士每天面對著各種生活不便,甚至連生存意志也大受打擊。發明家李少麟就為他們設計了一款全功能爬梯電動輪椅,共享無障礙和諧生活。曾有商家向李少麟高價收購輪椅專利,他卻為了貫徹一種信念,毅然放棄置富良機!李少麟的產品為傷健人士突破障礙,他在研發過程中又遇過甚麼障礙與考驗?
第5集 - 醫學科研抗疾病
播出日期: 2016.03.03 (四)
香港過去多次受到嚴重疫症洗禮,當中以2003年爆發的SARS(沙士)或稱非典型肺炎對於港人影響至深。疫症一方面為社區、健康、整體經濟帶來重大打擊,同時也帶來了一次寶貴機會,讓醫學科研在危難過後得以浴火重生。
經過沙士一役後,公共衛生權威梁卓偉教授,連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短短數年間,香港便成功追趕國際醫學科研水平,並協助中國等地先後擊退豬流感及H7N9疫症。梁教授認為,香港科研發展有賴年青人薪火相傳,經驗豐富的他,對於新一代科研人才又有何寄語?
致命病毒令人望而生畏,微生物學專家袁國勇教授偏偏與細菌結伴,站在最前線研究牠們的特性及防治方法。培訓一位臨床醫學科研人員最少需要花上十年時間,研究過程亦經常面對困難與挫折,袁教授能夠一直堅持信念、緊守崗位,甚至從中尋獲人生樂趣,秘訣全在於三大元素,他在節目內詳盡解說。
第6集 - 創意巧思成就科技發明
播出日期: 2016.03.10 (四)
傳奇發明家愛迪生用創意燃亮整個世界,他卻認同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源,透過無比決心將各種天馬行空的構思一一實踐。幾位本地科研專家同樣深明此道,終憑著堅毅信念,將豐富意念轉化成舉世知名的重大發明。
遙控無人飛機科技日趨成熟,「航拍」因而成了近年炙手可熱的新鮮玩意。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早年率領多位年青人集中研發航拍無人機,短短數年間便將技術發揚光大。最近,由他們開發的航拍產品已佔據全球70%市場份額,並且獲選為2014年十大高科技產品之一。到底當中有何成功之道,引領他們登上國際市場的龍頭位置?除了無人機之外,開發團隊還有甚麼改變人類生活的革新概念?
工程師會將不同部件加以組裝,研發出便利生活的機械工具,可有想過生物基因也能夠透過組裝合成,變成消滅瘧疾的強大武器?合成生物學專家周敬流教授自少熱愛探索科學,一次觸電意外竟令他獲得人生覺悟,繼而發展出培育下一代科研人才的重要方針!周教授對於「創意」亦有一套獨到見解,且聽他娓娓道來。
第7集 - 遺傳基因正是解構
播出日期: 2016.03.17 (四)
遺傳基因正是解構多種疾病的重要關鍵,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竟將繪圖興趣變成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工具!本地肝臟醫學權威黎青龍教授,前衛形象有別一般專業醫生,他的一句人生座右銘如何為學生帶來重大啟示?
第8集 - 改變飲食習慣也能為環保盡一分力
固網機構聘請傷健人士專責電話查詢服務,運用企業資源協助他們自力更生重投社會,負責人分享「由商入社」心得。改變飲食習慣也能為環保盡一分力,綠色社企創辦人講解「每周一素食」習慣如何幫助改善環境。
第9集 - 光房計劃
工商界可以透過建立業務運作及社會參與,提升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余偉業創立「光房計劃」,為善心業主與單親家庭租客作出合適配對。「無障礙的士」服務,講求軟件與硬件配合,創辦人與司機司機暢談社會抱負。
第10集 - 讓老友記回味昔日點滴
提升晚年生活質素或比延年益壽更重要,社企創辦人張瑞霖舉辦各種活動,將快樂帶給長者。資深製作人蕭潮順與多位藝人合製有聲書,讓老友記回味昔日點滴。麥建華博士如何透過一站式生活資訊網站,引領長者與社會接軌?
第11集 - 綠色飲食及素食潮流,
香港近年興起綠色飲食及素食潮流,還啟發出各種社創新思維。曾志偉在鏡頭後發揮大愛精神,透過素食餐廳推動傷健共融理念。自助餐引致浪費食物問題,創新的「覺醒自助餐」如何反其道而行推動環保?
第12集 - 逆境商數培訓計劃
社企透過角色轉換,讓傷健人士發揮優勢,推進社會。社企負責人解構「逆境商數培訓計劃」創辦理念。製作優質助聽器涉及大量技術,品牌負責人分享箇中科研心得。另會深入兩間食店,了解傷健人士如何一展所長炮製美食。
第13集 - 培訓成為陪月員
一班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家庭主婦,接受培訓成為陪月員,讓年青一代女士順利過度母親階段。經營逾50年的慈善機構如何緊貼時代步伐,助自閉症患者投身職場?精神復康組織結合「靜觀」與興趣活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第14集 - 漫畫家馬榮
漫畫家馬榮成筆下的《風雲》不但改變了當代年青人的生活文化,還同時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潮流設計師葛民輝反對年青人將創作變成事業,理據何在?手作設計師麥雅端講解貧困逆境如何成為她的作品創意原動力。
第15集 - 珠寶設計師
年青設計師楊展不愛隨波逐流,「錯誤」是他最渴望得到的成果。首飾設計師蕭俞用繩結編出獨特作品風格,同時編織了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鄺美雲當年為何決定離開娛樂圈,全身投入珠寶研究?另介紹大學多個設計課程。
第16集 - 音響設計專家
音響設計對於電影製作日益重要,音響設計專家曾景祥暢談心目中的「專業」精神。美術指導葉錦添獲奧斯卡獎後繼續穿梭不同藝術領域,尋找更多創作可能性。曾為知名歌手設計演出舞台的周炳坤,教導年青人搭建人生舞台。
第17集 - 大提琴家
政府與私營機構各自主辦不同活動,合力推動藝術普及化。大提琴家李垂誼把音樂帶入古蹟建築,特別構思有何含意?香港藝術節在亞洲享負盛名,行政總監談今年活動特色。另會了解青年廣場與西九文化區未來發展動向。
第18集 - 香港藝術界
藝術館需求大量人才,協助推行藝術普及。中大藝術系為學生提供出國實習機會,認識各地文化。藝術品展覽會主辦人如何借助歐美經驗,將事業發展成大生意?外國機構紛紛來港設立基地,到底香港藝術界有何潛在發展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