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腹痛肚瀉持續數月,小心克隆氏症找上門。該症為無法根治的慢性腸炎,在本港的發病率20年來已躍升6倍,名列亞洲第一,並易與腸胃病混淆。如果延誤治療的話可導致穿腸,即使完全切除潰爛的腸,仍有機會復發。內科專家提醒,及早發現該症病徵和求醫,有助延緩病情。
, y( c, z {" F1 N# E& I& Y. ]
+ i$ T s) p1 j- S5 ^. r# m1 @7 A/ j4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克隆氏症症狀包括腹痛和肚瀉,大多影響20至40歲年輕人,但有些人早在童年時發病。該症病因未明,醫學界認為是與遺傳、免疫及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有關。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系副教授黃秀娟表示,由於該症與腸胃炎相似,在初期難以察覺。不過,腸胃炎通常在幾天內緩解,而克隆氏症症狀則持續數月,且大便會帶血或黏液。嚴重者會有腸道收窄和穿腸等情況,甚至影響整個消化道,有機會引發敗血病、腹膜炎等併發症,易構成生命危險。
8 X: a- |' m1 A; |4 U8 |. n4 D1 p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Q# [" N8 m, b" F. A
黃補充,過去20年此症在本港病發率持續上升,由1995年前每10萬人中有約0.2人病發,升至現時的每10萬人中有約1.3人患病,在亞洲8個地區中名列第一。由於病因未明,目前未有根治辦法,只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嚴重者則要服用生物製劑。中大發現,亞洲47%新症患者需在確診後一年內服用免疫抑制劑,亦有一成要服用生物製劑,更有8%人因病情失控而提早切腸。黃稱患者「10個有9個一生人起碼要做一次手術」,但復發機會率高,故為治標不治本。她提醒此症雖防不勝防,但透過抽血或膠囊內視鏡檢查可發現病情。
. ^# |/ [; L' \2 n$ [3 D5.39.217.76; R/ F; A* {) P$ ^( u: i+ {
現年33歲的Tracy,於12歲時因腸炎看了多次醫生,但病情仍持續,直至在醫院檢查才確診克隆氏症。她自言每年病發一次,又先後接受4次手術,失去右半結腸,「每次入院最少一個月,最長就瞓半年,有陣時食完嘢就屙,覺得好難捱」。她今年又被發現腸內有瘺管,生活質素大受影響,幸而服用生物製劑,病情得以延緩。tvb now,tvbnow,bttvb7 G8 M4 ~' O& {$ b(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