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槍擊血案 如噩夢般再輪迴
+ m2 ]6 x7 ~* h7 a' ^1 {
2 |2 J. E! A9 m# s ^/ h0 N公仔箱論壇. S# @0 V: N, c
美國俄勒岡州一名二十歲的男大學生,一日走進社區學院的教室,毫無預警的對在座的同學濫射,造成數十人死傷。這起血案震驚全美,各個族裔不論學生還是家長,都對校園安全再生憂慮,甚至恐懼,簡單的「放學回家」是否還是理所當然,不無疑問;這起血案也令人反思:這種對於槍擊血案的恐懼,是否成為在美國生活的代價?tvb now,tvbnow,bttvb7 A* m% c1 ]9 @; ]7 ~) q: g4 _
* a; O6 _0 j4 Y# ~7 t+ Mtvb now,tvbnow,bttvb這場校園槍擊命案,發生在該起社區大學的新學期第一個星期,事出突然,至少十個家庭的生活,永遠改變了。還好接到通報的州警趕赴現場,擊斃槍手,否則死傷人數恐怕還會增加。+ d9 S- d# Z- {
6 {7 @- V4 R* N% T5.39.217.76美國槍擊血案無日無之,有人認為,整個社會已經發展出一套「自我療癒的機制」,形成鐘擺反應。血案發生第一時間是集體的悲傷,隨之形成憤怒,接着是民眾要求加強槍枝管制,然後是擁槍支持者不留痕跡的反擊,接下來談到精神疾病輔導的不足,有些還會穿插擊斃槍手警員的英勇,目擊者的驚嚇及垂淚回憶,最後是莊嚴的葬禮,所有過程大約一周走完。悲劇彷彿自有其「有效期限」,而社會關心的議題隨時會被新的取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b9 n2 q4 r) I
! Y z( G4 x H5 r, n2 K3 q上個月一名電視台女記者派克於現場連線遭同事血腥槍殺後,她的父親也感慨這種社會集體心態的普及。派克先生說,民眾在第一時間均大感震驚,但幾分鐘之後,也許就有人會轉頭問太太,「親愛的,今天晚餐吃什麼?」這種反應部分出自於逃避心理,部分也出自於人民對現實的無力。: ], E. q" O: h3 Z# m- {$ `* t, h
& M' C& v6 t6 R1 |9 S4 R* e
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日於俄州血案後的記者會中哀悼說,社會對槍擊屠殺過程已習以為常,「難道美國民眾對槍擊血案的痛心和祈禱還不夠?」他呼籲國會儘快通過合理的槍枝安全管制法案。奧巴馬並非第一次作出類似沉痛的聲明,然而控槍法在國會並非優先審議的法案,而且奧巴馬也缺乏足夠的國會議員票數推動立法,使得對控槍法令的毫無成果,幾乎可說是評論奧巴馬任內政績的一大遺憾。公仔箱論壇: y, J8 I( s2 R8 Y
% a) g5 Y0 n4 |! L5 O5.39.217.76雖然政府部門力有未迨,但一些血案死者家屬不甘如此。比方去年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校園中遭殺害的華裔學生,其家長就站出來打官司。控告的不只是槍手家人,還把學校、地方政府、警察局的疏失都一併告進去,想要討個說法。" @( _0 N. B% _" a
5 Y. M1 \7 _- t
還有一些家屬更走出喪子、喪女的陰霾,走進社會。聖塔芭芭拉血案死者家長馬丁尼茲及殉職女記者派克的父親,上個月結合眾人的力量,前往國會山莊,推動控槍案的立法,得到呼應。在這場長期奮戰之中,考驗著運動者的耐心及毅力。而對擁槍者來說,在憲法修正案的保護下,一路走來,用「沉默是金」的策略,以不變應萬變,以逸待勞,看來暫居優勢。但美國社會未來或許需要更多的討論,才能有更多的理解,減少社會的矛盾及分歧。公仔箱論壇/ R3 x: a1 k2 \4 u+ ^' _0 g
4 ~5 v Q8 r, E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於一九四一年曾期盼追求一個自由的世界,人民應享有四大基本自由,這些名言至今聞名於世。然而在槍枝暴力的陰影下,美國民眾要如何才能免去槍枝暴力恐懼的自由,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