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王慧麟﹕適度有為地積極不干預

王慧麟﹕適度有為地積極不干預& C5 S8 f, G9 h
5.39.217.76, M! y& A# _% N. e* g* B
先旨聲明:本人素來反對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講完。1 _: I7 u- E% ~% D# u4 |6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L; e' q) W2 |7 X$ X4 U$ W, Z) O
因為這個說法,相當虛偽,是香港殖民地時代官方論述之中,其中一個最大的「語言偽術」(其他包括什麼「香港良心」、「全球最優秀/廉潔/效率的公務員隊伍」,有機會再談)。任何研究香港公共政策的學者,早已用不少事例,論證出此口號之謬誤。因為在九七前後,已有不少例子,顯示政府不斷積極地干預市場。1998年貪曾等果斷地入市,戰勝美帝金融大鱷,難道不是干預市場嗎?看官可以說,這不是市場問題,是中國(香港)與美帝對決的政治問題,是保衛中國金融安全的問題,而且只是一次性事件,大抵官方也迅速退場,無意干預市場運作。
8 C2 z# R* I, b' ]! u& c1 _6 m8 a公仔箱論壇
/ N& O' y* h" X4 l$ H! y% F' ]# B公仔箱論壇但是,學者們會告訴你,過去二三十年,政府的無形之手,如何壓縮以至窒息部分私營發展的空間。例如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大花資源力挺公立大學,結果卻是公營大學獨大,至於私營的大專,無論是綜合型、教學型、研究型以至小而美的,基本上連搞學校註冊均難於登天,若非上屆貪曾政府決定搞教育產業,在政策上稍為放鬆,相信珠海、恆商以至明愛等大專也難以擴展。又例如在醫療方面,政府在1990年成立醫管局,投入大量資源改善公營醫療質素,蠶食私人市場,結果迫使私院專注高檔路線,針對社會上較有負擔能力的一小撮人。20多年來,當公營醫療無法負擔日益增加的醫療開支而要「縮皮」的時候,私院已成為高中產的一群人的專利。香港一般中產被左右夾擊,既沒有能力負擔高昂的私立醫院費用,公營醫療卻要排長龍,連選擇的能力也沒有。試問一下,香港一般中產家庭,如不選擇在公立醫院「生仔」,要去私院又要付多少錢呢?即使沒有雙非,費用是增加了還是減低了?香港政府呼籲港人多生仔,單是檢查及住院費,又要多少呢?
' h, S3 H# C* [7 p( M" \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 Y3 k6 i, C, Z- \* y
所以,現屆政府在競選時,提過想轉變「積極不干預」的口號,將口是心非的事情還原基本步,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支持。但是,3年過去了,「適度有為」的口號,有取代到「積極不干預」麼?我們既看不到實質成效,也不見到論述上得到專家學者們鋪天蓋地之支持,更看不到社會上有龐大的壓力要取消不干預政策,原因為何呢?! k, o0 `, A0 S2 O( D8 ~5 d9 X# r
5 ]' g5 Q7 J$ Q' d
問題癥結 如何界定「適度有為」公仔箱論壇* x! E$ O4 h. y( g
5.39.217.76( {0 n; k0 V2 z) p0 [
如果我是現屆政府的粉絲,我會提出三大理由:立法會泛民拉布、公務員不配合以及商界扯後腿。但客觀地看,問題的癥結,在於如何界定「適度有為」。什麼是「為」呢?以「有為」來改變未來財政政策的走向,是否意味着過往是「無為」呢?若過往並非事事「無為」,為什麼現在有需要變成「有為」呢?而且,怎麼樣的公共財政政策才算是「有為」呢?至於「適度」方面,哪一種力度才算「適度」?哪一種力度才是「不適度」呢?公仔箱論壇4 s$ S/ G" P! d5 E# q0 Q

* H! P1 @& P) P" i$ c5 V& d香港市民並非鐵板一塊,亦敢於接受創新,但卻非常務實。當施政者提出的東西是口號新鮮內涵欠奉時,就寧願要守財奴守護家當,而不是有為地亂花錢。董建華年代的什麼港什麼城是很好的教訓。况且,以現政府的民望,有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去推動一場公共財政政策的論戰,在取得社會共識後再推動適度有為的新政策來拉動經濟發展呢?大家心中有數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