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反對京張冬奧的n個理由
9 t: A. U% p6 B/ r; F ~' V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8 x1 D6 |+ z3 y ?5 K0 H9 w
北京張家口組合,戰勝唯一的對手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贏得2022年冬奧會主辦權。官方對此是高度重視,由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劉延東親自掛帥現場申辦,官媒也發了題為「北京贏了」的大幅專題報道。但是有意思的是,幾大官媒的社交媒體賬號,在申辦成功的帖子下面,只許轉發,刪選保留了少量附和的評論後,最終關閉了評論功能。為什麼?
$ N* `$ @; \4 \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k, ?# ^# L, t' k: ](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因為反對的聲音太多。
6 B) R1 x V, {( g/ htvb now,tvbnow,bttvb
0 Q; j S+ q+ `. w! Q. p/ z k5.39.217.76冬奧會包括冰、雪兩類項目。北京很少下雪,偶爾下也存不住。冰上項目主要在室內,只要願意花錢,海南島也可以造冰辦比賽,只是沒有北京的政治意義。至於雪上項目和其他室外比賽,只能在張家口舉辦了。這肯定要修路、建場館、搞房地產開發。於是反對的聲音首先來自張家口網民,固然能帶來基礎設施的改善,但肯定也會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物價上漲、土地拆遷開發、房地產一哄而上。除了攀附上北京的虛名,當地官員有政績炫耀,百姓到底能得到什麼?tvb now,tvbnow,bttvb6 H& z+ V* F2 z/ M
8 R' e. V( A$ Y/ H4 _$ C每有大型賽會籌辦,由於工程建設的腐敗、利益交換的暗箱操作,總有一批官員落馬。2011年的深圳大運會,申辦主席、市長許宗衡被抓;2014年南京青奧會,申辦主席、市長季建業被抓;齊齊哈爾市申辦了全國冬運會,市長楊信也被抓。人們對這次京張冬奧會籌備中可能的勞民傷財、貪污腐敗,自然也充滿憂慮。本來這些錢是可以花在更重要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上。
" U9 i/ e) t7 {- i9 o! R- t$ F! q. n$ Y$ u7 _1 o) a: o
不止是經濟,還有社會公平和政治民主。當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北京歡迎你」、「我家大門常打開」,但歡迎的只是經過選擇的外國人,本國人要限制,大批參與場館建設的農民建築工、提供城市日常服務的外來務工人員被驅趕。而門只開了一道縫,奧運期間的網絡和採訪,有了點自由,但整體維穩和社會管控更加嚴厲,而且動輒以辦好奧運的名義,侵犯公民的權利。
* I5 s% D4 d2 w" |( c+ r5.39.217.76
' \3 D( q2 I0 Ktvb now,tvbnow,bttvb此次冬奧申辦時,申辦成員楊瀾說,北京奧運改善了人權,這次京張冬奧也能改善人權。北京奧運有沒有改善人權,要看現實,至少在那以後,繼續強拆、重稅、封鎖網絡、抓網民,現在又在抓律師。指望冬奧會改善人權,只能是希望了。" O' ]4 j0 k9 s" M) n/ [$ @% D( \# {
1 W$ { i& R: r: J t" E2 _冰雪項目的花費和對場地的要求,都非常高,普及程度和影響又有限,國外很多城市從耗費和民意考慮,先後退出了申辦。由於賣土地、高稅收、低福利,中國有世界上最有錢的政府,花在民生福利上的錢有限,但在舉辦賽會、外交、援助等面子事務上,一貫慷慨大方。大國崛起中國夢,也許領導人看重的是強體健身、政治戰略。
( E" B+ [* ^2 atvb now,tvbnow,bttvb8 ~6 G; ]4 Q: m: Q& X& L' a1 i# N, W
只是耗資驚人的北京奧運留下什麼?大量廢棄的場館、劉翔退賽的難忘、金牌第一的片刻歡愉。舉國體制下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選拔極少數人為奪錦標封閉式訓練,和全民健身又有什麼關係?至於同樣花錢聲勢浩大的上海世博會,除了一堆房子,又留下什麼?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還是如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所說的,少了擁堵、霧霾,多了機會和自由?3 B. W4 b( u4 U5 ^0 O
- e) t+ X& n& Y; Z( z0 d
肯定要舉全國之力辦好京張冬奧會,當年打算申辦沒有徵求民眾意見,現在預算、監督又沒有百姓什麼事。既然反對無用,就希望辦好吧。這些年,亞運、奧運、大運、青奧、特奧、殘奧、世博、園博,辦一個少一個,至少北京不會再辦了,讓其他城市折騰去吧。9 g! B4 R$ i Q# x# J$ r& G }
tvb now,tvbnow,bttvb# y% O2 s7 k- G; w2 h: P
% a7 a8 [# K2 y) Y l喬木 北京傳媒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