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中央日報:緬懷抗戰勝利 追求永續和平

7月11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11日發表社評說,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也是人類擊敗法西斯集權、爭回自由民主的重大勝利。為了紀念此一“中華民國”的最重要日子,政府於4日在陸軍湖口基地舉行“漢光演習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戰力展示”,除了展現國軍最新裝備及戰力外,也邀請134位平均高齡90歲的抗戰老兵參加校閱,接受馬英九的表揚及在場群眾的致敬。
9 |7 e. e% F, F3 Y: A1 c8 |: k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m" J5 U1 S& V
  社評說,回顧當年悲壯景象:在蔣委員長“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的感召下,全體中國人全心投入此一抵禦戰爭,在面對精良裝備的日軍部隊,處於劣勢的中國人亦不輕言退縮,目的就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於瀕臨滅亡之危機,也向世人證明,“中華民國”絕不屈服外力強權,誓將奮戰到底,直到最後一人。而百萬青年在“一吋山河一吋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熱情呼召下投筆從戎,擊潰日本“三月亡華”的夢想。更重要的,中國軍民在這場軍力裝備懸殊的戰爭里,歷經8年奮戰仍然堅守家園,表現了“決心與自立的奇蹟”。 公仔箱論壇9 c! D5 _: u/ d2 t1 y$ d9 o1 ~  G. ~
5.39.217.76' F! b1 a8 z$ d
  社評說,在近3000萬軍民的犧牲奉獻下,“中華民國”終於擊敗日本帝國主義者,獲得最後的勝利。這樣的勝利有三項意義,值得後人紀念。首先,全國上下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展現齊心抗日、抵禦外侮的決心,這是自北伐以來,最有意義的國家統一動員。 6 c! V) v5 O+ _/ {% Q

! @4 ^2 K! p/ }( xtvb now,tvbnow,bttvb  其次,中國軍民齊心抗日的畫面及戰事,藉由媒體報道傳向西方國家。相較於法國僅僅6週就向納粹德國投降,中國軍民展現的艱苦卓絕及奮戰的決心,深深打動同盟國,更贏得他們的同情與尊敬,進而主動廢除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此舉等同是承認“中華民國”是平等的主權國家,更在戰後接受中國是五強之一,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 c- t. m, n4 e) C4 R, X# f5 O4 P

& c; n, R5 u4 B6 U+ n7 X8 ]2 W5.39.217.76  最後,對日抗戰勝利,也使得台灣終於脫離日本、回到祖國懷抱,讓台灣人民終於擺脫殘酷嚴厲的殖民統治,成為真正的國家主人,這是對日抗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我們當然不會忘記,當年有許多台灣先賢先烈,像是蔣渭水、羅福星、翁俊明、李“友邦”等,不論是直接投入戰場,或是在台灣進行抗日運動,都是中國對日抗戰的重要環節,這是“台獨”份子無法否認的史實。
2 v' V9 F% P& u7 y# ^' i3 j
1 H5 t$ v/ \4 b0 N/ P社評說,就二戰歷史而言,中國在二次大戰的角色長期被忽略,直到近日才重新被承認。第一,中國的最大貢獻,就是牽制百萬的精銳日本部隊在中國戰場,使得他們無法抽身去侵略其他國家。如果說這些國家能因此大幅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那都是3000萬中國軍民的犧牲所換來的。第二,中國軍隊不僅在自己的戰場奮勇殺敵,也派遣遠征軍到中南半島、甚至是印度去援助聯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仁安羌大捷”。國軍在孫立人將軍帶領下,救出在緬甸的7000英軍,向世人展現中國部隊“不畏死、不怕難”的革命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有10萬軍魂長眠異域,政府該為他們做些事,以安亡靈! 
2 ^) W, n1 a& j5.39.217.76
( j1 c# J" q8 X: Y1 Z0 k* @3 i  二次戰後的國共內戰是中華民族的另一不幸。兩岸分治超過一甲子,至今仍處於“主權重疊、治權分立”的狀態。這不僅是“憲法”之規定,亦是兩岸關係的現實,誰都無法否認。如果中共當局不願正視歷史,對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難免會帶來負面影響。
& n9 o4 u: @" e! l, c7 c& u0 @
8 M( ]) m3 ?; r0 r' I8 F0 jtvb now,tvbnow,bttvb  社評說,我們也要對那些否定二戰歷史的“台獨”份子提出忠告:一個出於對“中華民國”的恨意而扭曲史實、甚至是散佈仇恨的團體,終究會自取滅亡,因為只是一群沒有靈魂的自大者而已。 公仔箱論壇+ A7 \: _) E1 R
5.39.217.76  [: N6 Z: a  M4 w' ?; O* G
  社評說,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意義,是為了緬懷先賢先烈的貢獻,也讓我們及後代永遠記得這段歷史,藉此凝聚國家意識,為台灣及兩岸打造永續經營的和平環境,這才是紀念抗戰勝利的積極意義。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