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大量燒燙傷病患 沒有經驗參考

對於大面積燒燙傷的病患,目前並沒有特別積極性的治療準則,主要就是根據患者及時的生理變化做處置。由於大面積燒燙傷病患,在生理變化的反應不一(血壓及體溫時高時低、心跳忽快忽慢),加上廣泛的體液滲漏及大面積的組織外漏,無論是在肝腎功能維持與感染風險的控制,對醫護人員來說都是極大考驗。臨床治療上,除了不斷補充大量的輸液及營養(蛋白、電解質),並積極預防感染外,在治療上都屬「見招拆招」。加上對於大面積燒燙傷的醫療處置發展,在近四、五十年才有較為明顯進步,醫療人員所言「能力有限」確實所言不假。包括本人所處醫院,大多數為六十到八十%的深度燒傷病患,及一位八十至九十%的深度燒傷病患,他們的存活率理論上不超過五成,「與死神搏鬥」這樣的說法,確實也是目前醫療人員心中的最佳寫照。另一方面,對於燒燙傷醫療資源的建置不足,是個事實。然而這是可以檢討,卻不應該過度批評現況。台灣經歷SARS、登革熱、B型肝炎等大規模公衛議題事件,近十年來整個醫療體系對於感染及傳染病的控管,都做了相當大的建置與訓練。也正因此,面對如南韓MERS事件,整個醫療體系的動員以及危機處理系統啟動,相當迅速及完整。然而,此次八仙塵爆事件並非一般大量傷患事件,而是「大量燒燙傷病患」。嚴格算來,過往是幾乎沒有經驗可參考。就連九二一大地震,也只能屬於一般大量傷患事件。大量燒燙傷病患例子,大概只有二次大戰時台灣遭盟軍空襲可以參考,但當時醫療資源更匱乏,技術水平遠低於今日,以及年代過於久遠,也無從借鏡。因此,台灣醫療體系對於燒燙傷病患軟硬體建置不足並非偶然,而是在醫療資源有限情況下,做出分配取捨的必然。最後,醫療耗材及藥品不足問題。這其實就跟建築在設計時,所考量的防震係數有關。當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發生芮氏規模十的地震時,那建築師設計建築時並不會將規模十地震風險考量進來。然而一旦發生了規模十的地震,則針對地震的防範都會進一步趨嚴。同理,對於生產燙傷藥膏的藥廠,乃至於所有相關醫療過程中所需的藥品及醫療耗材而言,短時間面對如此大的需求,更是前所未見。加上每一間醫院都必須為自己的安全存量做出取捨,整體資源的不足及不均,也同樣實屬必然。另外,有關大量傷患的後送處置、燒燙傷軟硬體醫療資源的建置,以及藥品及醫療器材的供給,都是值得深入討論與省思的議題。
7 H7 w, ?! o9 r4 t' o+ ^$ A3 |6 [tvb now,tvbnow,bttv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