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旺報22日發表社評說,大陸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25號文》),替代去年末發布的《62號文》,繼續維持台商既有的稅收優惠,台商譽為“定心丸”。但這顆“定心丸”只能讓台商暫時安心,長期而言,台商真正憂患在自身競爭力的衰弱及台灣母體經濟體優勢流失。
. Z- p& u4 {, }4 j& K( }& T) i5.39.217.76
* O! _' n$ k3 l5.39.217.76 社評說,《25號文》主旨是“新老劃斷”,已與地方簽訂的稅惠協議將繼續有效,已兌現的既往不溯;已定優惠期限的按期執行、未定優惠期限的繼續執行並設置過渡期。但是《25號文》對未來的“新優惠”設定了較高門檻:今後各地區及部門出台新的稅收優惠,要報國務院批准。
2 w- y; s+ z) A; |0 x- t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Z5 `8 x7 N( u/ Y2 }
業內預計,大陸各地方政府昔日招商利器“稅惠”將面臨很大程度收縮,包括多地現有的企業所得稅“三年免、五年減半”優惠。《25號文》只不過是延長優惠、提供“緩衝期”而已,台商遲早要面對“稅惠危機”。大陸對台商的政策,原則上是比照外資、同等優先。對此,陸資一般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已給台商“超國民待遇”,但在陸台商卻多認為,大陸仍把他們當外人看待,行業准入“大門”進了還有“小門”。《62號文》甫出,不少台商及台灣媒體認為大陸收縮稅惠是針對台資。 / z e5 E8 J5 Z
tvb now,tvbnow,bttvb( ^. x9 f9 H- F/ K" U& o& r
社評說,近幾個月台商的心聲已由各管道上達,大陸當局亦及時回應,《62號文》頒出僅5個月就告緩行。但客觀看,大陸整飭稅惠,確實如陸財長樓繼偉所言“不是針對台商”,而是關乎大陸對外經貿的“大棋局”。首先,大陸經濟開放格局早已不是1980至1990年代的“幼稚模樣”,大陸30年改革開放,全球資本源源湧入中國淘金,資金來源早已不再依賴港台,台商的優勢已大幅縮減。 tvb now,tvbnow,bttvb6 Y! C; y6 I% j; s' {
公仔箱論壇+ H* G3 h4 {+ K( Q+ z
其次,眼下北京正構建以自貿區為載體、施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的對外經濟模式,規範稅收、統一指標是大趨勢。習近平“一帶一路”提出後,大陸在周邊頻頻布局自貿區,未來,治理營商環境大勢不會逆轉,雖不是針對台商,亦不會單因台商而止步。 3 e$ Q2 }, w. w* @# S
F5 [7 Q& M# U3 P" A& r I5.39.217.76 社評說,事實上,大陸各地現行稅收優惠亦有短板。多年來,大陸地方官員講政績,稅惠“一個地方一個樣”,“一屆政府一個樣”,不確定性大。習近平治下,反腐推進至各地,地方官員變數亦多,對台商而言,“人治”並不安全。整飭稅惠就是“暗箱透明化”,長遠來說,未必是壞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 c6 Q B$ O9 r3 a h
7 [5 t* Q: `* h% }( V# G就北京而言,營商治理雖為勢必之舉,卻不可操之過急。此番緩行《62號文》,亦可見之前一紙公文“秒殺”各地現有稅惠協議,已損及陸資、外資、台資大批企業,不利政府公信力。時下大陸經濟進入低緩周期,多行業存在下行風險,北京當局的貨幣財稅政策,都應以維持市場資金寬鬆為主,切不可釜底抽薪。 ' A' K8 `$ S' x0 A; P
2 t2 d/ M* Y1 ]' W/ P+ B8 b5.39.217.76 未來稅收及營商治理,大陸當局更需重視策略技巧。首先應著力防止非法稅惠、防止地方政府招商惡性競爭,同時要格外關照中西部等弱勢地區、關顧企業合法利益;《25號文》要求地方出台新稅惠要報國務院,北京不妨區別地域及行業,制定實施細則,必要時甚至可“一事一議”;有消息指,未來對台灣開放自貿區,極可能是在市場准入環節就明確規範財稅政策,以免將來“翻舊帳”。
8 w+ j, F3 n6 @: E6 Y0 ^: j/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C: `% T/ \0 N& C& B0 `
社評說,大陸已暫停清理稅惠,未來縱然取消也會保持較長的“緩衝期”,加之各地現行稅惠協定時限各異,故重啟《62號文》的可能性不大。在“緩衝期”內,台商如何趁勢化解危機?其一,勞動密集型產業須盡早撤離,向東南亞、大陸中西部轉移,台企與其他國家地區外資都該正視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現實,近期昆山和東莞的鍵盤、滑鼠廠商倒閉,正在印證這一趨勢。
1 P1 J' ]& N L0 ^公仔箱論壇
/ n' p, S0 D8 i- S/ L' o! X7 _ 其二,不準備撤離大陸的台資,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以製造業為例,台資製造業大部分核心研發部門多仍留在台灣,劃地自限的結果,難免落入低端產業的“勞動力陷阱”,今天大陸諸多製造業已擁有完整產業鏈,包括研發。前車之鑒是,HTC研發部門固守台灣,最終失卻大陸市場。台灣高端製造業研發環節應盡快向大陸轉移,搶市場先機。
7 C% A0 ]- h7 C' E& e& O4 p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g. c1 A- c$ K4 H% N1 I+ T
社評說,其三,兩岸經濟同質化競爭日趨明顯,台資應轉向自身優勢行業,力求與陸企互補。台灣金融、物流、服務業發達,極具競爭力,這幾類產業在台經濟占比約7成,而島內人口有限、市場匱乏,上述產業若進入大陸,台銀行服務具優勢,同時可供台企在陸融資,可獲雙贏。近期福建引進台資銀行,是喜訊,但尚未形成規模,還應呼籲大陸盡快出台相關扶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