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台股萬點曇花一現的隱憂

台股睽違15年再度叩關萬點,還不到二周時間,財政部公布4月進出口統計,出現2009年第2季以來最差表現的兩位數負成長,在原已冷眼看待萬點行情的股民及努力唱多台股的財經高層主管與外資頭上,狠狠地澆上一盆冷水。4月貿易數據顯示,在主要貨物出口金額全數衰退下,出口年減11.7%,電子類產品隨全球景氣復甦腳步放緩、海外需求減弱,以及限水措施提高生產成本等因素而喪失成長動能;進口年減22.1%,且象徵投資動能的資本財進口更連續三個月逾兩位數衰退,凸顯廠商投資活動愈見保守,導致未來的新增就業必然受限。再加上早前公布的3月景氣對策燈號亮出象徵景氣轉向低迷之虞的黃藍燈、領先指標連續第12個月下跌,且跌幅擴大,以及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3.5%,雖較去年第4季高,卻不復去年第2、3季(3.87%及4.32%)光景等數據,台灣內外需有轉弱的疑慮、景氣動向能見度亦有限,使這波萬點行情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撐。不過,從股市評價的角度來看,台股萬點似乎又有市場基本面指標可循。主管機關表示,台股成交量不高,反映大戶還沒歸隊,股市資金並沒有過熱的情況,且台股本益比僅15.7倍,尚處在合理的水準;彭博社調查則指出,台股盈餘繼2013年、2014年高速成長37.3%及25.8%後,今年仍可成長13.3%,比屢創新高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僅4.6%的盈餘成長率,還高出許多。本波台股萬點行情究竟是有基或無基之彈,表面上是總經數據不如預期、股民信心欠佳及企業未來獲利可望成長等因素交織,實則反映一個更深層的沈痾,就是身為經濟晴雨計的台股,早已失靈逾十年之久。先就台股結構來看,權重占比前三大的資訊電子產業(45.6%)、金融業(16.9%)及原料工業(11.4%)產值,卻僅占GDP 12.7%、6.4%及6.7%,顯示台股與台灣經濟結構相背離。而資訊電子產業及原料工業的諸多分項產業,海外生產比率節節上升,部分產業比率甚至高達九成,說明台股代表台灣經濟的純度不斷遭到稀釋。再進一步探究台股、企業獲利與經濟結構脫鉤現象,不難發現近十多年來,股市對台灣經濟轉型的幫助有限。1987年~2002年上市公司家數以年平均10.6%的速度增長,超過同時期平均6.6%的經濟成長率。即使期間經歷多次景氣衰退,最差也有5.7%的增速,顯示20世紀末期的台灣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協助經濟成長的功能,為謀求發展的新創企業圓夢。然而,2003年~2014年上市公司家數年成長率僅有2.4%,遠低於同期間平均4.1%的經濟成長率,亦即台灣資本市場對經濟轉型的幫助甚少。更諷刺的是,這些年台灣資本市場不只未對經濟有所貢獻,反而慷慨相助外國企業與經濟。2014年國際企業及機構來台籌資金額高達新台幣6,256億元,相當於2003年~2013年合計3,248億元的兩倍之多。誠如聯準會主席葉倫於5月6日以「金融與社會」(Finance and Society)為題發表演說時提及,一個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應能促進就業、創新,並增進經濟成長;若金融產業受到誘惑而偏離初衷,便可能有害經濟發展。就像台灣早年運作頗佳的資本市場,孕育出享譽國際的台積電、鴻海等世界級公司,力挺台灣成功轉型為科技島。但如今的台灣資本市場,仿如久未上緊發條的時鐘,靜止於多年前的燦爛時代,遺忘了創造機會與夢想的天職,導致創新難以落實,經濟轉型亦淪為紙上談兵。有鑑於此,財金主管機關要盡快讓股市恢復肩負新創企業籌資中心的本職,讓有夢想的台灣新創企業,能在資本市場中找到發展的機會與未來。如此一來,萬點的股市才能從無感轉為有感,並再度與經濟相互扶持,形成正向循環。
( B/ H8 f4 F# T* x7 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