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去年一句「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前,不審服貿協議」的承諾,讓監督條例成了兩岸關係的緊箍咒。躺在立法院裡近一年,這個法案又重新被拿出來討論,朝野的態度,也恰恰一如各黨的縮影。算起來,國民黨應該是最急於通過這個法案的政黨,已經完成的服貿協議卡關,要靠監督條例解套,隨之而來的貨貿協議也是如此;但事實不然,經過去年太陽花學運一役,國民黨幾乎已經失去為自己政策辯護的能力和勇氣,尤其是兩岸政策,對2016大選的悲觀,使下上瀰漫「不需為人作嫁」的氣氛,因此對監督條例顯得意興闌珊。民進黨杯葛了一整年,近來對監督條例忽然積極了起來,這當然其來有自,因為距離執政只剩「最後一哩路」,倘此時不能立法,等於提前宣告執政後兩岸簽署任何協議都難上加難。民進黨最尷尬的,是提出的黨版「兩國論」監督條例根本不具可行性,最有利的反而是國民黨「強渡關山」通過的行政院版,可為綠營未來執政鋪路。但監督條例卡關的關鍵角色不是兩大黨,而是小黨台聯。面對明年立委選戰「公民力量」的崛起,在票源重疊下,台聯三席立委卯足全力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成了反對監督條例的急先鋒。只是心急如焚的,是自己的「友黨」民進黨,還是「萬惡敵人」國民黨,恐怕難說得很。朝野各有盤算,也凸顯各黨風格。國民黨怯戰、避戰,因此永遠搶不到論述權,只能隨波逐流,更進一步流失中間選票;民進黨精於政治算計,卻對治國沒有興趣,對於兩岸議題以拖待變,完全提不出建設性的作法。朝野都把兩岸關係看得很重要,但說穿了,都不過是拿來當作政治運作的工具罷了。
% h: I" u D: `' B- U$ S5.39.21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