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亞投行」新局 各方心懷冷暖
5 S! I, d0 \: [
/ n7 P0 V7 S" t, i( K9 T美中之間主導全球經濟新規則的競爭,由中國暫下一城—— 英法德意等四個G7成員國相繼表態,願成為北京牽頭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創始成員。坊間認為,這對竭力阻撓而未功成的美國不啻一記重創,華盛頓與其閉門懊惱,莫若以開放、包容的互聯網思維看待這場變局。5.39.217.76. ?$ ]" A" j" f
tvb now,tvbnow,bttvb% Z' A- I& f. e! R0 @
法德意叩響亞投行大門,是追隨英國的腳步,而在鏈式效應催谷之下,澳韓等國加入的可能性也在升高。tvb now,tvbnow,bttvb3 v) x" q" l0 }
. N8 q8 F. W2 l# R去年底在北京成立的亞投行,以亞洲的運輸、能源、電訊投資為主旨,勢必衝擊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何況美國致力在亞洲建立新經濟架構未果,華盛頓欲行封堵,也在意料之中。然而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在亞投行的加冠禮上充當了名副其實的「造王者」,卻是出人意表。公仔箱論壇. U* R& E5 i0 D5 Q
公仔箱論壇$ b. N- h5 u: T2 ?/ g3 }3 W
倫敦甘願得罪華盛頓,當然出自利益考量。按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未來十年間需要逾八萬億美元資金支持,而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無論從資金數量、投放指向還是投放方式上都無法滿足,亞洲諸中小國家也無力獨自承擔。
! Y6 v/ I* T) f# W; e. V/ t( |公仔箱論壇
/ F2 R- S, U" F) g" b S在此情況下,構建一個開放式、多樣化的國際性金融合作框架,通過杠桿效應放大投資量、吸引資本進入,不失為一種選擇。對於嗅覺靈敏,且正著力將倫敦打造成歐洲離岸人民幣中心市場的英國來說,抓住這一機遇所帶來的龐大市場與實質利益,遠比死守美國劃下的「楚河漢界」要來得重要而且急迫。步英國後塵的法德意諸國,又何嘗不作此想。8 L/ C+ E6 J5 H0 u. D
5.39.217.76: s. [; w5 Z( U. j; K8 [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體量與世界影響力今非昔比,在此情況下,美國對亞投行的成立仍簡單祭出「堵」字訣應對,顯然用錯了招數。tvb now,tvbnow,bttvb, D3 ^% P. O, D# }) R9 o
公仔箱論壇/ ]& ?4 }" v3 h
當前全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政商界常探討的一個話題,是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經濟、服務社會。互聯網的要務之一是搭建平台,正如二戰末期及戰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成立,也是在搭建世界性的政治與金融平台一般。公仔箱論壇9 b) K u* ~' ^; n/ a
( R3 `3 G9 \$ w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站在時代浪尖上審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舊有的平台與遊戲規則正逐漸改變,有的甚至被邊緣化,新的平台正在不斷型塑之中,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tvb now,tvbnow,bttvb Q( B9 f0 J6 h' p
6 O. l9 K' c& k; {( v! B- v l* i
以往,IMF之類的平台的主導者是美國,但如今這一由美國充分掌握話語權的時代,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這一變局的背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近二十年來的不斷演進,是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經濟關係的成形。+ u; o; T1 l/ d. q9 v: Q: N2 e5 v
tvb now,tvbnow,bttvb# p% V& C2 r" c& g" v( ]( J
也正因為這樣的背景,工業化時代中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可以採用「劃地為牢」式的排他型手法,扼住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水喉」,但當世界進入難分你我的經濟發展新階段,在互融互通中互利互惠,才是前行的大潮流。# d8 M8 t- U _/ Y6 J4 i( `1 ?. k! d
: w# u: e3 x; I8 H: g1 b- `4 s7 p
正如在以開放性著稱的互聯網中,依賴特定管道的傳統傳播方式已被顛覆,管道壟斷已不可行一樣,想通過現有平台限制他國發展,碰壁的可能性不言而喻。. j7 O! q0 ~, o+ c
' ~9 r/ p M$ o) N. D; H1 ptvb now,tvbnow,bttvb在英法德意作出選擇之前,其實已有多國政經界人士,批評美國國會在增加中國在IMF投票份額的問題上故意拖延,結果「迫使」北京另起爐灶。有人更指美國欲誤人反誤自己,實在得不償失。
; y R! e8 f: |! Y1 q3 h
5 Z; R0 z/ F' N" ^公仔箱論壇互聯網思維研究者中有一種觀點:企業越成功,轉型越艱難,這就是所謂「創新者的窘境」。而舊思維與新時代的碰撞之下,錯位感與挫敗感在所難免。慣於以老大自居的美國,是否也面臨這種窘境與錯位感?英法德意的舉動,似乎給出了答案。而能否擺脫這一窘境,還得看美國究竟如何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