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亞投行」新局 各方心懷冷暖
3 F, o, P) c& H- c
2 k5 _1 ~/ |) q+ @0 a: O美中之間主導全球經濟新規則的競爭,由中國暫下一城—— 英法德意等四個G7成員國相繼表態,願成為北京牽頭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創始成員。坊間認為,這對竭力阻撓而未功成的美國不啻一記重創,華盛頓與其閉門懊惱,莫若以開放、包容的互聯網思維看待這場變局。tvb now,tvbnow,bttvb( {, {: B" t+ O/ X& y' x& O7 a3 r
6 \0 L: a% H/ p/ e4 ?5.39.217.76法德意叩響亞投行大門,是追隨英國的腳步,而在鏈式效應催谷之下,澳韓等國加入的可能性也在升高。
- k" W1 c& ~1 K0 ?8 r: x
1 Y- H9 ~/ ~0 I% e4 C" ` G& E5.39.217.76去年底在北京成立的亞投行,以亞洲的運輸、能源、電訊投資為主旨,勢必衝擊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何況美國致力在亞洲建立新經濟架構未果,華盛頓欲行封堵,也在意料之中。然而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在亞投行的加冠禮上充當了名副其實的「造王者」,卻是出人意表。5.39.217.761 b3 c8 L4 _. N4 A9 I" a
tvb now,tvbnow,bttvb- X1 P, [" s8 R; t0 }
倫敦甘願得罪華盛頓,當然出自利益考量。按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未來十年間需要逾八萬億美元資金支持,而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無論從資金數量、投放指向還是投放方式上都無法滿足,亞洲諸中小國家也無力獨自承擔。5.39.217.76. _6 v8 h! I3 L; c0 @+ r5 I* \8 m5 m
公仔箱論壇! @# |: F- O4 h: K2 m0 i
在此情況下,構建一個開放式、多樣化的國際性金融合作框架,通過杠桿效應放大投資量、吸引資本進入,不失為一種選擇。對於嗅覺靈敏,且正著力將倫敦打造成歐洲離岸人民幣中心市場的英國來說,抓住這一機遇所帶來的龐大市場與實質利益,遠比死守美國劃下的「楚河漢界」要來得重要而且急迫。步英國後塵的法德意諸國,又何嘗不作此想。, y+ l9 B1 ^$ c- z d6 T
/ E q2 f3 n2 a+ ?" {公仔箱論壇而在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體量與世界影響力今非昔比,在此情況下,美國對亞投行的成立仍簡單祭出「堵」字訣應對,顯然用錯了招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P) v) R) q: {) @%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3 _- q, v H5 K L$ q2 M, V8 Q3 |; V
當前全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政商界常探討的一個話題,是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經濟、服務社會。互聯網的要務之一是搭建平台,正如二戰末期及戰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成立,也是在搭建世界性的政治與金融平台一般。
: U0 D& S- y9 \6 I! w2 l0 q, m公仔箱論壇
8 E, z( z( s6 q6 I4 i' E* G4 `8 gtvb now,tvbnow,bttvb站在時代浪尖上審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舊有的平台與遊戲規則正逐漸改變,有的甚至被邊緣化,新的平台正在不斷型塑之中,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tvb now,tvbnow,bttvb( v0 e" J$ ~5 n+ T; \* c7 a
! t# ?5 M( R+ n8 f6 R" ?+ Q% v
以往,IMF之類的平台的主導者是美國,但如今這一由美國充分掌握話語權的時代,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這一變局的背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近二十年來的不斷演進,是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經濟關係的成形。% e7 P; j- s! E
tvb now,tvbnow,bttvb' \5 j) d6 O, x* h, E+ T, o5 V, q; o
也正因為這樣的背景,工業化時代中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可以採用「劃地為牢」式的排他型手法,扼住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水喉」,但當世界進入難分你我的經濟發展新階段,在互融互通中互利互惠,才是前行的大潮流。
, a4 H; \- j- o& T }" f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b$ M1 ~6 d0 s1 A o- o7 ]8 @2 D
正如在以開放性著稱的互聯網中,依賴特定管道的傳統傳播方式已被顛覆,管道壟斷已不可行一樣,想通過現有平台限制他國發展,碰壁的可能性不言而喻。
3 b, F8 |0 s; N& u% {" N5.39.217.765.39.217.76" } _$ ]- v5 k8 v0 ^5 A
在英法德意作出選擇之前,其實已有多國政經界人士,批評美國國會在增加中國在IMF投票份額的問題上故意拖延,結果「迫使」北京另起爐灶。有人更指美國欲誤人反誤自己,實在得不償失。
2 d" j3 h: ~+ }# J
( q. F7 g" k9 _" X* N4 P Q; G互聯網思維研究者中有一種觀點:企業越成功,轉型越艱難,這就是所謂「創新者的窘境」。而舊思維與新時代的碰撞之下,錯位感與挫敗感在所難免。慣於以老大自居的美國,是否也面臨這種窘境與錯位感?英法德意的舉動,似乎給出了答案。而能否擺脫這一窘境,還得看美國究竟如何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