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關志華/彭浩翔:在合拍趨勢中製造噪音

彭浩翔透過對臺灣和上海差異的刻畫,某種程度上維持了臺灣的獨特性,與前作試圖維護香港特性異曲同工。正值香港電影低靡之際,許多電影工作者必須依靠中國電影工業和市場來維持事業。然而,還有一些電影人如彭浩翔試圖在由中國主導的合拍片趨勢中尋找某種「裂縫」,突顯兩岸三地差異的同時,也維護了香港和臺灣的主體性,給「一個中國」製造噪音。5.39.217.764 e. A" s; y" ]- Q# F1 S; ^% H
數月前觀看了彭浩翔的《撒嬌女人最好命》(2014),劇中情節不時引起觀衆哄堂大笑,是一個非常歡愉的觀影過程。但完場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彭浩翔電影一向來的「香港」去了那裡?
! S6 @9 x3 r, j公仔箱論壇彭浩翔是筆者喜歡的香港導演之一。從他的第一部長片,描寫找兇手殺人但又必需要把整個殺人過程拍攝下來的《買兇拍人》(2001),已展露對電影媒介性質的敏感。接下來的電影《大丈夫》(2003)一場用相機和閃光燈來進行的經典「巷戰」,更是對香港的狗仔媒體文化作了一次諧擬。
. @3 \0 W7 |" ?7 a0 N香港電影工業在九七過後逐漸滑落,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開放和電影工業的崛起,使到許多香港電影往北尋求機會和發展。但彭浩翔卻是少數堅持香港本土影視文化的其中一個文化工作者(他也是一位小説創作者)。同時,他的電影中的香港「氣味」是頗濃厚的。例如《志明與春嬌》(2010)中由楊千嬅所飾演的余春嬌的「港女」形象可說是深入民心。劇中春嬌的電郵「armchannel@gmail.com」(啱channel,和拍/和得來的意思),更是把道地的港式英文發揮得淋漓盡致。5.39.217.76+ w. i% i! \" v" u* j: @( f2 H
公仔箱論壇2 A$ d. [/ d& g& k
缺乏歷史感的潛在危機
8 k) |* a7 K" Y- \  \8 A& K公仔箱論壇彭浩翔擅於運用(玩弄)各種電影題材和元素,包括了青春愛情、男女關係、父女情誼、嫌疑片、驚悚片和恐怖片等元素。但香港的現實現況(包括電影工業),也是他關注的題材之一。例如《AV》(2005)就是在講述一群前途茫茫的電影系學生,爲了一圓他們跟日本AV女優上床的夢想,而特意貸款砸錢,聘用該女優來港拍攝色情電影。電影對1970年代的香港青年充滿(政治)理想,以及兩千年後的青年缺乏理想做了一個對比。但這也跟香港經濟衰退、前途未卜的狀況息息相關。而在《香港仔》(2014)裡,電影彷彿透過灣仔住宅區出現的一顆二戰時期未爆彈,來隱喻英殖民政府過於注重香港經濟發展所存在的脆弱 。港人對自己地方的歷史和文化並不太瞭解和關心,缺乏歷史感的香港潛伏著隨時爆破的危機。5.39.217.764 t! ^/ f# x/ g4 i. A0 s/ L% @# _
而電影工業也和香港的現實狀況脫離不了關係。《低俗喜劇》(2012)便是描繪因爲香港電影工業不振,香港電影監製必須往中國尋求電影資金來拍攝三級情色電影,而遇到各種窘境和荒誕狀況。現今香港電影工業的生存需要著中國市場,彭浩翔也無可避免地必須向北發展,《志明與春嬌》算是彭浩翔正式進軍中國的作品。它在中國受到相當程度的注目以及票房不俗,但它的「港式對白」卻必須經過刪剪和修改。
4 |: n# Z2 d0 d% [4 {% S; i《志明與春嬌》的續篇——《春嬌與志明》(2012)基本上是以中港合拍片的方式製作。但在片中,我們還是處處可以看見「香港」。例如已經在香港分手了的余春嬌和張志明(余文樂飾演)在北京重逢,這逆反了九七前多數香港電影中只會出現中國人移居(非法偷渡)香港(很少港人到中國)的情景。這對前情侶國談到如何對這中國的生活以及食物的不適應,基本上就是一幅「香港離散」(Hong Kong diaspora)的圖像。余春嬌和張志明最後選擇離開中國回港來繼續他/她們的愛情關係。5.39.217.76) I' l" x7 b6 w2 _3 M3 t

6 W# z( O/ B! K4 w$ V4 n公仔箱論壇抺黑臺灣人的媚共之作# ]5 D+ x; d: V2 i! B9 }$ X
然而,在《撒嬌女人最好命》中,香港已經不存在了,出現的是上海和臺灣。這部改編臺灣作家羅夫曼的愛情工具書——《會撒嬌的女人最好命》的電影,一反港臺媒體和社會話語中,把中國女人看成是港臺男女家庭幸福和愛情關係的「第三者」和「入侵者」的刻板形象(尤其是港商和臺商在中國「包二奶」的現象),而把一位擅長於撒嬌和扮可愛的臺灣女人(臺灣名模隋棠飾演),變成一對上海男女(黃曉明、周迅飾演)的「第三者」。善於泡製「香港氣味」的彭浩翔,這次運用了臺灣女人扮可愛的元素來放大電影中的「臺灣氣味」。有香港評論人指出,雖然這部電影也有諷刺中國人的元素,但特意安排一位虛偽造作的臺灣女人來成爲中國女子的敵人,基本上就是一種對臺灣人的抺黑,來討好中國觀衆,因此這是彭浩翔的一次「媚共」之作。【註】5.39.217.761 O9 e" ^  u8 q( T5 U' Q1 `/ U
筆者並不否認在這由中國主導的合拍片趨勢中,中國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吸納能力,但筆者卻認爲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電影對臺灣和對上海的刻畫。劇中的上海基本上是個超級現代化的空間。換言之,電影中的「上海氣味」已經和那現代化、商業化但又缺乏獨特性的商業大樓、辦公室、餐館、咖啡廳景觀形影不離。反而電影對臺灣的刻畫卻是更爲獨特和本土,這包括夜市、小食、臺灣腔調(閩南腔和臺北腔)的普通話(Mandarin)、朱銘美術館等。
' V" ]1 e# J' t8 Z同時,雖然說彭浩翔對臺灣女人的撒嬌和扮可愛的刻板形象的放大會令臺灣人不滿。但隋棠飾演的臺灣女人的撒嬌在電影裡頭所呈現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足於讓那些劇中也同樣會撒嬌的上海女人成爲「抄襲貓」(copycats)。. z* N* O, v7 k" s
因此,筆者認爲彭浩翔透過對臺灣和上海差異的刻畫,某種程度上維持了臺灣的獨特性,與前作試圖維護香港特性異曲同工。正值香港電影低靡之際,許多香港電影工作者必須依靠中國電影工業和市場來維持他/她們的電影事業。然而,還有一些電影人如彭浩翔試圖在由中國主導的合拍片趨勢中尋找某種「裂縫」,在突顯兩岸三地差異的同時,也維護了香港和臺灣的主體性,給「一個中國」製造噪音。
& @6 w4 R' E" H6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庸生,《撒嬌女人最好命》:彭浩翔「媚共」之作,香港獨立媒體網,2015.01.09。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