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稅改方案絕不能退讓

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已經是全球既成現象,也是台灣這次地方選舉執政黨慘敗的主因之一。行政院長毛治國組閣之後,首重有感施政,講究回饋經濟,要照顧到更多中產階級、年輕人,以及中低收入家庭。但因執政黨氣弱,民意高漲,部分立委趁火打劫,動員準備減徵富人稅,使得毛內閣的用心可能功虧一簣,如果行政團隊不能挺住,最終,這筆「擴大貧富差距」的帳,還是要算在執政黨頭上。 先看看全球貧富不均的嚴重性。2012年美國前10%、1%與0.1%富豪的財富占全民比分別為48%、20%與9%。換言之,財富極端集中在少數富豪,程度之劇烈,讓人不免感嘆富豪圈中的「貧富差距」也十分嚴重。進一步觀察2009年至2012年的財富分配,可發現有錢人更有錢的趨勢還在持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T. Piketty)指出,美國超級富豪的由來,肇因於超級經理人的配薪方式,前0.1%的富豪中有七成是執行長,其報酬早已與表現脫節。 消弭貧富差距擴大,對症下藥的做法似乎是檢討公司治理,讓薪水與表現相符,但如果高端人才的供給不增加,現行供需結構不變,檢討只是奢談。課徵累進稅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解答,一方面,執行上有其困難度,難以大刀闊斧;二方面,貧富差距已達空前擴大的程度,現行的累進稅恐怕只是隔靴搔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S. Kuznets)在1950年代提出「隨著科技的進步及非農部門就業人口的人力資本累積,貧富差距會逐漸縮小」的假說。倘若科技進步的果實能雨露均霑,這個假說仍有機會成為真理。但具有科技專才的專業人士創業後,大放異彩,沒有特定專長的人必須辛苦的另尋出路。科技明星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修圖軟體Instagram、社交軟體Facebook和LINE、和創下史上最大IPO記錄的網路購物平台阿里巴巴,然而比起這些少數,一般人的薪資卻僵固不前乃至更為惡化,因此從歷史演進,已說不清楚科技進展對貧富不均現象,到底是好是壞。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歐特(D. Autor)指出,科技不必然是萬惡之首,問題在於由科技帶動的工作結構改變。科技帶來自動化,取代部分生產、銷售、行政等例行性工作,但由於餐廳或清潔等服務性工作無法被取代,造成了以薪水為橫軸、需求為縱軸的雙峰曲線。當雙峰需求形成時,逐漸被取代的中間受薪階層去向何方,才是決定貧富差距是否擴大的關鍵。 經濟學者N. Jaimovich和H. E. Siu以供需理論遙相呼應此番說法。如果中間受薪階層往服務性工作走,將加大該市場的勞工供給,並進一步拉低其薪資;反之,若他們往知識技術導向工作走,則現行「高居不下」的薪水可望因勞動市場的競爭升高而調整。 目前全球的狀況是勞動市場供過於求,而科技導向的知識性人才供不應求,如果沒有對策,貧富懸殊很難改善。占勞力市場大宗的服務性人員、中間受薪人員無緣接受教育訓練,將造成薪資停滯不前,這正如台灣的現狀,也是問題所在。對無緣得到更多優質人才的企業來說,必須繼續支付高薪給少數專業人員,擴大貧富差距,這是問題之二。所以,歐特呼籲不應僅重視前1%富豪薪資的快速成長,更應著眼於其餘99%的人在技能及教育上不平等的問題。皮凱提11月來台時表示,台灣貧富不均略低於美國卻高於歐洲,令人驚訝。如果他的學說是對的,累進稅或將有助矯正M型社會。 稅制改革和均等的教育制度,是各界共識消除貧富差距的有效方法,財政部這幾年在稅改方面,已經有所成,號稱「史上最大加稅案」年中才完成修法還未實施,竟然有立委正在串連在選後執政黨大敗之際,乘機要再修正,把股利扣抵率減半延後實施,甚至金融營業稅5%也研議要修回2%。面對此一惡劣政局,行政院一定要支持財政部,挺住財政改革的底線,以免回饋經濟前門救火,立法院在後門放火,導致財富分配再度惡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