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政改民調的九點總結

政改民調的九點總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 F4 ?: X6 H  b5 U
作者﹕蘇鑰機、李立峯、李少南、梁永熾
$ f: I  ?4 x' y4 C, c  ?tvb now,tvbnow,bttvb

% N9 v% s1 ?1 o+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5 @) {4 i% `7 stvb now,tvbnow,bttvb佔領行動已經結束,普選與政改仍未有定案,有關的民意在近月也有起伏。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下面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專題研究小組,在九、十、十一及十二月的上旬,分別進行了四次追蹤式的民意調查。第一次調查在大學生罷課之前,第二次在施放催淚彈及佔領三地之後,第三次在學聯與政府對話之後,第四次在金鐘清場前後。民意的變化,反映了眾多事件發生後市民的反應。下面我們就數次調查作了回顧,總結出九點供大家參考。) N+ e  m8 g- j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S" P6 y- h* w$ n$ {+ ]
一、支持佔領運動的比例堅固,「基本盤」佔三成多; }6 m5 X9 b7 k' g' @

! |  t# C+ c$ ]# Y  }5.39.217.76從九到十二月,四次調查中市民對佔領運動的支持度都在三成以上。當支持度在十至十一月有所下跌,不少人把數據解說為「民情逆轉」。但十二月的數據說明,佔領運動的基本支持度頗為「硬淨」。縱使十一和十二月的調查之間發生了衝擊立法會、行動升級失敗、旺角及金鐘先後清場等事件,支持及反對佔領運動的比例都沒有再變動,而且共有兩成(約一百三十萬人)在不同時間曾到佔領現場參與支持。雖然佔領運動由學生主導,支持者卻遍及不同人口群組及社會階層。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k2 F9 |4 j: g7 J7 i& p& Z

6 p, ^& S/ s$ q$ \公仔箱論壇二、爭取理念雖不變,採取策略要調整
* X; {0 Y- T* q) ], z* p* Y4 y2 p$ @- B

; D  d! d; _! N十一月的調查顯示,67.4%受訪者認為應該全面撤離佔領地點,十二月的比例更升至76.2%。縱使市民對佔領運動的支持度在十一和十二月之間沒有變化,認為應該撤離的市民比例卻持續上升。「運動支持度」反映民眾對佔領運動的理念和目標,而「應否撤離」則反映市民對運動策略。隨着形勢轉變,不少本身支持運動的人也認為撤離是在某時刻適當的策略。其他組別的市民在較早時段已大幅度傾向撤離,而泛民支持者和年輕人則在最後一個月才開始較大幅度傾向撤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N5 j0 J6 V9 ~* I  I, T, J
公仔箱論壇5 |/ K' W5 W5 ?$ i
三、十五至十七歲年輕人更為支持,但對整體調查結果沒影響
7 P  n$ W: p1 e) w0 }3 P4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vb now,tvbnow,bttvb+ h+ q+ }' g4 v3 b
領運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是主要由中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我們的研究於是將受訪者年齡下限降至十五歲(而非一般的十八歲)。但這年齡下調不會對整體民調結果有很大影響。以佔領運動支持度為例,四次調查中市民對佔領運動的支持度分別為31.1%37.8%33.9%33.9%,如果只計算18歲或以上的市民,相應的支持度變為30.6%36.8%33.1%33.4%,即只有約1%的差異,也改變不了上述三成基本盤支持度的說法。而十五至十七歲群組的支持度相應是45%58.1%57.5%46.3%,可見他們人數雖只佔整體被訪者約4%,但其想法和年紀較大者明顯不同。
* Y2 o0 o- X; S' }1 h: d: F
5.39.217.765 t  x/ H6 U; X2 ?' I/ [
四、市民對警隊的信心,和其使用的武力程度有關
/ a4 S& R+ G6 f4 [! \! P* t

8 ^! l* Q2 l( `tvb now,tvbnow,bttvb自九月底佔領運動開始,到十月中有警察涉嫌在暗角毆打示威者後,市民對警隊的信心是三次調查中最低,只得5.49分(十分為滿分)。之後在十一月初調查
, L) [/ F1 m" v, [+ `! V中,警隊與佔領人士並無衝突,市民對警隊的信任度便大幅回升至6.25分。但在十二月旺角及金鐘清場期間,又發生了學聯包圍政府總部的升級行動,十一月底警察與示威者出現大規模衝突,警察使用警棍驅趕示威者。這些衝突場景令市民對警隊的信任程度下跌回5.64分。5.39.217.76! Q, r0 s, [1 Y. f! H2 q

& U/ e- m5 ^/ L5.39.217.76五、特區政府表現有待改進,要有行動化解僵局5.39.217.769 ^* [9 |5 S# p6 c3 O. ~. b# j

# g3 O4 I+ a" d. S3 E5 _4 N十二月的調查顯示,50.7%的受訪者不滿意特區政府處理佔領運動的整體表現,其中「非常不滿」的佔34%,遠比「幾不滿」的(16.7%)為多。表示滿意者
- F$ I7 {) R% j/ ^只有21.3%。認為政府要作出具體讓步以解決當前局面的人佔52.8%,認為不需要的有36.7%。不滿者和認為要讓步者均較多為年輕、高學歷及泛民主派人士。從數字比例及人口群組特徵來看,雖然政府能夠成功清場,但接下來要採取什麼行動去化解不少市民心中的不滿,是個迫切的議題。
4 g* n; E: n9 B& n- g8 O

2 ?. _% U  f' i" u3 B( Q) l六、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相若,並同步變化公仔箱論壇& L6 C6 R7 p& @" _
9 b% {; c- M1 {6 }0 @
在整個佔領運動期間,市民對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都不高。特區政府在十二月調查最高的得分只是4.76,而中央政府的也只有4.62,兩者都不超過「一般」(五分)信任水平。香港人對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信任度極之接近,三次調查結果的差距均不足0.2分。這可能是香港市民覺得中央政府定下對香港的政策,由特區政府負責執行,兩者互為表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 i) H$ c7 t

' A- C7 l# ~1 q公仔箱論壇七、支持通過人大普選方案的比例上升,但否決比例仍較高) u7 B- G! e8 l2 ^,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1 l( ^- b6 k) G
九月份支持方案的人數比例29.3%,接下兩個月升至36.1%,到十二月再稍升至38.3%。否決者的比例也由九月的53.7%降至十二月的43.1%。九月時雙方的差距是24.4%,到十二月時收窄至4.8%,但仍以否決者較多。轉向支持的人口群組中,以二十五至三十九歲人士最明顯,中四或以上包括大專學歷者亦然,他們較多自稱為「中間派」或「無任何政治傾向」人士。泛民主派和建制派各自的基本盤無大變化,關鍵在於中間派及無任何政治傾向者的取態和走向。+ U8 q: W) a/ B7 W1 V

* J7 N- _6 P$ c& A' g5 E8 F3 I. f8 |5.39.217.76八、落實一國兩制的評分只屬一般,市民看法各走極端
( ?- I3 q# e% J5 m; p1 p2 \公仔箱論壇
5.39.217.767 Y) r, O* O+ |, {- J7 W5 L& v
在十二月的調查中,我們詢問市民是否滿意中央政府現時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做法。市民給的平均分是4.99,即是位於中間的「一般」,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各半。給零分者有14.2%,五分者有23.4%,十分者有11.5%。即共有25.7%人給予對立的最極端分數。這種分佈情况罕有,顯示市民的看法極為
0 |9 x. V2 o+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分化。
# K. F: q  q1 G# ?. Q+ q& x/ ^

$ i4 s+ i; G(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九、市民對香港前景表示悲觀,最近略有改善
" x1 r( r5 l4 I5 \# k

9 s9 x2 i1 B' etvb now,tvbnow,bttvb受訪者較多對香港社會未來發展表示悲觀,四輪調查的分數分別是4.224.574.84.62。分數走勢有些微改進,特別是四十歲以上、中間派及建制派人士較明顯。而年輕、有專上教育及傾向泛民主派的市民在第二次調查時(即施放催淚彈及佔領之後)曾顯得較前樂觀,但之後又轉回悲觀。整體而言分數仍低於中位數,而且香港人現時有兩成考慮移民,高教育、高收入及泛民主派人士當中的比例更逾三成,這些都是香港的隱憂。! t9 H! Q5 a% S$ D! A

8 h' C  e: q  J( K5.39.217.76
, ~4 L2 H3 I0 E% _( L+ h0 p/ b0 E公仔箱論壇
2 W# S, P5 ?( P3 Rtvb now,tvbnow,bttvb作者均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專題研究小組成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