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C: P% `0 n6 N) R. V; ?0 f# Stvb now,tvbnow,bttvb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家庭封閉保守,社會整體就保守;在這種情況底下,由社會上少數人孕育的進步思潮,就不得其門而入,難以擴散。學生運動一旦起來了,進步意識就進入家庭,在晚餐桌上散播。平日胼手胝足的家長不大留意一人一票還有真假之分,不曾思考過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的道理,不知道赤化每分每秒都在進行着,又或者以為都與小市民的一己無關;但有關的政治議論在家裏展開,保守的觀念就會起變化。家庭的態度不同了,進步思潮就滲入社會的其他結構如團體、公司、政府部門裏去,發生二次擴散。學運如此通過家庭影響社會,產生的就是啟蒙作用,京港當權者必然戒懼,於是強力打壓,甚至不惜出到「幫港告密」這一招,目的就是要在學運發揮啟蒙作用的初階段扼殺之。 % n7 l" c) e5 Mtvb now,tvbnow,bttvb* T* d* [) C; X
" G9 ~% }1 O O' n8 H3 B) m【四】公仔箱論壇* X% U# H9 J/ A% U" n- T
( w A6 d) D8 r! g5.39.217.76學運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短期的。運動通常有很清晰的短期目的,這些目的達到了,即時改變政策,甚或改變社會。另一種影響是長期的,往往可以存在幾十年,而且就算運動是失敗的,短期目的根本達不到,長期影響卻可能很重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t3 l S6 M& k% c |4 ~
9 T( Y0 ]& V6 f* L8 J( Stvb now,tvbnow,bttvb顧名思義,參與學運的,都是年輕人;儘管運動持續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但運動過後,這些人一般還要活很久,而運動深深打在他們心靈裏的記印卻不可磨滅。這些人不斷成長,逐步成為社會各階層裏的掌權者,能夠在他們的崗位上做決策,學運的長期影響就體現出來了。舉例說,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學生反越戰運動,即時成果並不很大;如果不是美國在戰場上失利,迫着退出,否則越戰還會打下去,反戰運動難以阻擋。 % V" a' a! J9 X5 y- _/ R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H% y9 c0 T, o5 C. c- y
但是,運動的長遠影響卻十分巨大。例如,越戰時期參與學運的美國學生,很多後來進入高等教育界,當教授、做研究;結果,美國大學校園的學術氣氛趨向開放、激進,出現了不少新興的學科、學派。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不設性別學、黑人學、批判理論,等等;連一向最保守的法學界,也出現了所謂的「司法積極主義」思潮(judicial activism,認為法官應該藉着判案介入社會、實現變革),迫令保守勢力退卻。學運的這些長遠影響,重要性並不亞於運動的短期成果,而且是當權者無法阻擋的。這個現象,又可從側面支持「目的殊不重要,運動就是一切」的社運理論。 5 Y) I$ r5 Q# s$ f%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H# z% i4 }+ K- c- W/ X9 C5.39.217.76公仔箱論壇( w* x; D# `6 X& b 【五】 5 ]' |3 y" {7 h2 H: r# ^! c, E* P& f1 x6 E5 G3 Y1 w( I
筆者在上周的文章裏分析過,年來風起雲湧勢不可擋的本土運動的譜系,起碼有兩個維度,其中一維是文化歸宿,其兩極分別是「內望派」和「外望派」。兩者都反共,然而前者的文化本位是屬於中華的(華夏╱嶺南),包含一種回歸意識(回歸華夏);後者容或承認中華文化是其一個源頭,但發展形態是開放的、西方的。公仔箱論壇! |3 }3 B8 S V
公仔箱論壇& X* j1 l9 z# Q, b; k
此運動的另一維,則關乎意識形態,其兩極分別是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左、右翼。就筆者所見所知,目下的香港學生運動,放在這兩個維度裏,都是相當中間的。就文化歸宿而言,絕大多數的大專生、所有的中學生,都是在九七之後才接受教育,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受傳統中國文化的薰陶,都比年紀較長的要少(主要是九七後的「教改」後果);九七之後,西方在香港的勢力減弱,這些學生認識的西方觀點和事物也比較少。學運的這個文化背景,將直接影響未來整個社運的文化取態;好處之一是,大陸要扣一頂「社運受西方控制」的帽子,更難說服市民,將來的運動因此更難打壓。 4 O0 F( w" D: @$ u `8 P1 c. I5.39.217.765.39.217.76 W4 ?) i7 U; U# W9 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