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8-3 06:49 AM 編輯
* i3 X5 q: }& X7 A9 i& a7 Q$ o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7 G$ R' S3 I7 X- p* ~5 J# S, m
周日話題﹕主場新聞必須救,但救什麼?% x" j4 @) k% f& Z/ l- s9 D+ Z
文×黃宇軒! P7 l4 ?6 C4 r9 u7 w5 Q8 k
. [2 c+ |' K. ^/ @9 \: p! O7 @0 qtvb now,tvbnow,bttvb
1 V8 Q6 o/ K7 d; f9 W7 M9 {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L, L8 r9 m. o! V V0 ~- d
主場新聞因創辦者受壓,決定在創辦兩年後中止營運,除了可惜,也涉及到近年媒體研究關注的議題:如何讓一些挑戰霸權(hegemonic)和建制觀點的新聞製作,開始壯大接觸群眾的能力和影響力後,仍能維持自主?問題指向的是新型新聞機構營運模式的可持續性:真的可能有同時兼備非主流價值觀、主流影響力與主流商業模式的新聞機構存在嗎?
' ^6 f4 i/ O: j; t! T1 b公仔箱論壇) t* z, L8 Q0 ^
# S5 \4 N" J6 C9 E# E/ V4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信力排行第十
; Q$ S/ v5 w4 h+ Z2 v7 B!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j( h8 f; }; ]4 j9 m
主場新聞煞停、香港電台頻頻受壓、數碼電台幾乎夭折,似乎在在說明「主流進步媒體」,要與傳統營運方式結合,在香港愈來愈不可能。換句話說,主場新聞「倒下」加上連串新聞自由受壓的事件,顯示主流進步媒體愈來愈難在香港以公營和市場兩條舊有的路走得很遠。
, }6 r4 h, T# Y: G% Vtvb now,tvbnow,bttvb: e* D5 p3 Y* _; T
筆者發現不少朋友,均以為主場新聞主要是個轉載資訊和刊登評論文章的網站。無疑,其「博客文章」部分讓人印象深刻。它的創辦者和編輯刻意發掘和提攜了不少新舊作者、主動廣泛邀稿、建立流量大的平台來增加作者的寫作動機,讓評論風氣大盛,亦為這些文章提供了滙集之所,令大眾不用費神尋找散落不同媒體的資訊。這種新媒體平台,近年全球不少創投企業和新聞機構都銳意開放,除了主場新聞常提到的參考對象《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在歐美漸受注視的網站Medium、Vox等,連《衛報》(The Guardian)網站的comment is free專頁,也漸成了整合評論文章的平台。主場新聞為香港進一步開拓了這種閱讀趨勢,在這方面馬首是瞻,但它結業之後,為香港資訊生態帶來的重創,未必在這部分。文稿和資訊聚合網站的發展已為大勢所趨,一雞死一雞鳴是必然之事。5.39.217.764 v( W5 L) G- b8 r( |; o
% E: z2 {! K8 l' W7 W: D0 }
然而,不少人忽略了,主場新聞亦是傳統新聞發布渠道的直接競爭者:它的團隊有十多位全職受薪的員工,編輯和書寫不具名的「主場報道」,也即是慣常理解下的新聞資訊。團隊裏有曾在報界工作多年的資深新聞業者,也有受過正式新聞學訓練的大學畢業生。網站裏屬報道性質的資訊量,與博客部分平起平坐。雖然主場新聞沒有報章和電視台般的採訪隊,但它作為正式新聞機構的地位,在兩年間漸受確認。至二○一三年底,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其已進行十多年的新聞傳媒公信力研究,有關報紙的調查部分,就加入了主場新聞,而它也是在二十一間機構中,唯一沒有印刷報章的。有趣是,該次研究結果顯示,主場新聞在所有報章類別的傳媒中,公信力排行第十,比另外十一份出版多年的報章還要高。撇開細節不談,該研究說明了主場新聞之獨特,是它成了香港首個只通過網絡發布新聞的正式新聞機構。5.39.217.76: p4 {; q& X0 `: L
* W& Q- U2 F& H+ Q% S
7 {$ ? p7 a5 g: a走近另類媒體的方向
( w. y) d+ e# W4 Q- Ctvb now,tvbnow,bttvb
" R; x8 {- D, m, R0 p! [$ E' R2 X5.39.217.76當然,只通過網絡和智能電話閱讀新聞的人與日俱增的當下,大部分電子傳媒和報館其實亦同時在經營「網上新聞媒體」。在界線漸漸模糊的狀况下,不難想像主場新聞原本就預視了未來正式的新聞機構,完全與電視、電台和報紙脫鈎之模樣,它探索了讓「正統」新聞的專業水平,單純以網絡媒體運作的模式。
% @# I' N( c$ otvb now,tvbnow,bttvb# C9 M5 x! C* ^+ U4 z# I% k1 A" j
更重要是,主場新聞讓人寄予厚望,也因這個團隊所生產的新聞內容(content),每每在取材、切入角度、意識形態和美學上,都挑戰了其他媒體的既有操作。筆者並非要一面倒地為主場新聞的內容喝采,但有目共睹的是,它的報道在多方面都曾嘗試突破主流價值,推廣進步而有批判性的意識。它時以大篇幅分析社會運動的動向與觀點、對近年同志運動的報道不遺餘力、支持香港民主化、把中國侵犯人權和打壓公民的消息放在當眼位置,重點關注動物權益、顯著地站在環境運動與可持續發展的一方等,顯示了主場的新聞取態,多站在香港既有政經和文化權力結構裏弱勢的一方。它停業前曾持續三星期把今年七月二日凌晨「預演佔中」被捕者名單與他們的感言,在網頁置頂。較細微的例子,則可數它苦心經營的藝術版面,時有側重報道非商業化、較在意介入社會的藝術計劃,同時也在所有新聞版面的設計上,用上入時而能打動群眾的影像及資訊圖象(infographics)等。- m$ J; @3 b# b! {# K: D
( N% @5 x. S/ J, a! Mtvb now,tvbnow,bttvb從事媒體研究的朋友提醒,「另類媒體」這個分類可套在主場新聞上。在此,另類不是與「主流」(特指受眾多少)相對,在學術上,另類媒體是個相對概念,指在一時一地的政治和文化中,整體而言願意在報道上採納批判霸權意識形態的新聞取態。這兩年來,主場新聞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在禮崩樂壞的土壤上,嘗試在一籃子的議題上都走近另類媒體的方向,但又同時被確認為正式新聞機構與打入主流,與規模最大的傳媒企業較勁。無疑,原本這種批判意識也可由既有的新聞機構實踐,但不言自明的是,能在多個面向(包括文化和娛樂新聞)都靠向開明與批判思想的新聞媒介,買少見少。主場新聞一度為香港帶來的想像是,是否搬到網絡上而經營有道,加上具視野的新聞工作者團隊,就能讓主流進步媒體(新聞機構)持續運作?
. Y7 [- V7 D& j+ Otvb now,tvbnow,bttvb9 w- B4 o8 K$ ?7 z. m& h
tvb now,tvbnow,bttvb% f3 }3 P) \* o% m4 z6 d
獨立的新營運模式
, R& X" h4 o' L( ]- b' A5.39.217.76
" Q* W4 w1 [* d% V8 _& K4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個問題,隨着主場新聞結業,讓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而被遺漏了的考量,就是新聞機構的經濟基礎。即使如主場新聞般的網媒,減去印刷帶來的成本負擔,要製造一定的流量並打入主流,同時讓高水平而專業的團隊受薪,所需的資本不少。這成本也讓傳統的商業模式繼續主導冒起中、以新媒體嘗試創造的主流進步新聞機構。近年隨着維基解密和斯諾登(Snowden)事件,已有新聞學者指出,「正常」商業傳媒的營運模式,因與政商關條千絲萬縷,一旦在關鍵時刻面對政治和經濟壓力,其可持續性和自主性將過分倚賴「老闆」的承受能力與資金供給者的選擇。是故,在全球都開始有新聞從業員自立門戶,摸索脫離傳統商業模式,建立主流進步媒體的可能。主力作調查報道的新新聞機構用力最深(如英國的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和美國的ProPublica),因調查報道往往刺中社會最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和最牢固的權力結構,承受的壓力亦最大。經營主流進步媒體,必然承受龐大政經壓力,即使轉戰網絡已略為減輕成本,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讓這「已減輕了的成本」,脫離牟利的企業運作模式,從而大幅提升其自主性、韌度和經營上的主權策權?
2 |9 a$ f/ R; L) n, L5.39.217.76
$ G( b' n) O/ d8 c5 J這不是易答的問題,但也不是沒有行之有效的例子,暫時的答案似乎落在非傳統和非牟利企業的可能性上,也在公共資助和市場以外的第三部門運作形式。選擇既包括歷史較長遠的合作社、慈善信託基金、募捐等模式,也包括近十年較多人討論的群眾集資、公民共同決策,以及社會企業等。主場新聞作為香港首間只用新媒體的主流新聞機構,難得可持續製作進步的新聞,卻因商業經營者承受不同壓力而消失,意味着今後在香港,急切的不應只是「有心人」和「良心商人」再挺身而出,而是伴隨新媒體而來的新營運模式,尤其是可讓政經壓力分散的企業運作方式能夠被確立。回到文題,主場新聞「倒下」,長遠要「救」的,是主流進步媒體(尤其在新媒體上營運)的經營生態,但也指向了部分論者提出的意見:短期而言,主場新聞的品牌,已幾近成了公共資產,是否有可能用上述的新營運模式,令有意識支持另類媒體的讀者和公民將其接手,好讓它兩年來為香港新聞生態帶來的變革,不至一夜間付諸流水,也讓受稱頌的新聞團隊,不會就此散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