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評論:高考讓一代代中國人感慨萬千

4 O. P' ^4 _* v5 U, D$ @; X
  6月8日電/2014年高考昨天拉開帷幕,這是939萬考生和他們家庭的重要時刻,對很多平民子弟來說,這有可能是他們重塑命運的起點。 tvb now,tvbnow,bttvb2 N1 t5 M$ v) X" U3 P& b/ {5 q+ c

. g# {( }% O- D3 e9 V- ^5.39.217.76  很多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的高考,但中國高考的規模和競爭之激烈,以及社會的捲入程度,讓世界上的大部分“高考”都成了“小兒科”。中國的高考讓一代一代國人感慨萬千,我們經常就一個根本性問題茫然或爭論不休:高考究竟是這個國家培養、選拔人才機制的集大成者,還是異化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將之變成無聊應試競賽的關鍵魔咒呢? ' a0 i! i: i' U+ ]9 x
) y+ ]* I" i- a# N% }2 E  |3 b
  公平是高考的最大目標,也是迄今它被認為最有價值的地方。但即使這樣,爭議層出不窮。因為這要看你如何理解公平,對影響它的地域性和學生家庭出身元素怎麼看。高考是中國社會在各種不同強烈訴求中艱難追求、守護基礎性公平的縮影。 & P0 L7 M2 \. M) D

! F# {; q# L9 G1 i9 N# _8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沒有比高考對國家複雜性的展示更加清晰和令人無奈的了。它對人生的重要性使得針對它的準備在每一點上都發揮到極致。圍繞高考的整個社會系統因此有些變形,它的很多問題一目了然,但幾乎解決不動。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就往往生出更多的問題,不改革似乎不行,但改革的結果又總是遭到潮水般的質疑和否定。比如自主招生因腐敗現象及其嫌疑迅速成為千夫所指,高考改與不改的兩難令幾代教育工作者長嘆。
( V; V( m8 r& x8 }9 g! _tvb now,tvbnow,bttvb
; E6 j- P8 f/ n4 a( F  高考就是在口誅筆伐的罵聲中走到今天的。然而罵夠了,人們回過頭看,把高考同中國的其他競爭性領域橫著一比,又發現,不管怎麼說,高考還是在公共領域對公平堅持得最好的制度。針對高考的徇私舞弊幾乎是最難的,高考至今是中國社會實現階層流動的最主要通道,它是平民子弟改變命運最值得一搏的沙場。因為有高考,中國社會的利益格局不是固化的,年輕人打破出身對人生的限制從一開始就有了制度化的鼓勵和希望。
# }& s3 A2 G9 f1 T6 k/ D  s5.39.217.76
3 d# z5 x# f9 Itvb now,tvbnow,bttvb高考制度浪費了學生的不少寶貴時間,但從世界的角度看,它也為中國青少年注入了拼搏精神,培育了年輕一代對規則和紀律的認真態度。高考造成了很多成長時代的遺憾,也留下了一些有點沉重的收獲。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高考的批評更多是中國社會的集體思考,個人無論是高考的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恨”高考的並不多。
$ k( E% A  r. O" X' W3 i' t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3 l9 P# J- u0 O! N! v3 X0 X
  高考今後該如何改呢?無論怎麼改,大概都會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它的激烈競爭性。
) K, c6 {5 }  q  b" ~* h% W5 g$ a' \4 W# G( e& g1 O
  中國的高校招生人數已是改革開放之初的數十倍,但是高考的競爭烈度總體上並未降下來。從競爭上大學到競爭上好大學,社會的緊張感依然如故。高考競爭的痛苦無法通過高考的自身改革來消解,只有中國社會的就業和成功競爭趨於緩和,或者真正實現多元化,高考的巨大壓力才能逐漸釋放。 # C1 N* ?& k/ n9 V

% k. g* ~3 y* g+ l; [0 F0 E% {  高考改革的目標需緊緊扣住促進它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公平。人們對公平的認識在變化,社會最突出的痛苦點不斷移動,監督機制則有了進步。然而高考不太可能有顛覆性改革,它的更大可能是“微調”。為了保持公平的大格局,高考對素質教育等造成的一些代價社會仍需承受。
' X3 z& i. M, S9 V# y( ^
# |! [. L. d. n$ V" c% C1 K公仔箱論壇  中國社會尚無能力讓高考變得全面公平、合理,這是整個社會、也是時代對中國年輕人的一份愧疚。在這個特殊日子,讓我們祝福走進考場的939萬考生和他們的家庭吧。我們知道成功不會眷顧他們所有人,但我們仍然忍不住要把成功的美好祝願獻給他們。 tvb now,tvbnow,bttvb6 ?, c* u3 a3 N, w) o7 T0 X
" O# K+ o' c6 w' P
  (消息來源:《環球時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