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屢遭縱火 拷問中國公共安全
! n, n) p' y& x5 @* y5.39.217.76/ E: m7 J/ W$ Z- N8 Y8 X
中國四川省宜賓市一輛巴士燃燒,致車上逾七十死傷,警方初查係屬人為。這是自去年六月廈門事件以來,第三起造成慘烈傷亡的巴士縱火案,令中國交通領域脆弱的公共安全狀況,不斷遭受嚴厲拷問。
, \, }8 N* i% g9 b( v# H+ e5.39.217.769 s5 {# g0 ?& S q- V9 k
宜賓市十二日發生的巴士遭蓄意縱火案,目前至少已導致一人死亡、七十七人受傷,其中最小的傷者僅一歲半大,但它並非近年此類事件中後果最慘烈的一起。tvb now,tvbnow,bttvb& p4 W5 V1 s8 M. |
) U$ W- f/ w6 S8 O$ J5.39.217.76早在二○○九年六月,四川省成都市即曾發生巴士縱火案,造成二十七人死亡,七十四人受傷;去年六月,福建省廈門市一巴士在行駛途中,被一名名叫陳水總的乘客點燃,致四十八人死亡,逾三十人受傷;今年二月,貴州省貴陽市一輛巴士亦遭縱火,六人殞命,三十五人受傷。5 n5 n4 `, T: z, ]
2 J8 b' W1 @3 e- C Q/ M6 R l5.39.217.76這些巴士縱火案,每每導致數十乃至上百人傷亡,且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而縱火者絕大多數是因工作或生活上的不如意,長期積壓於內心,既得不到恰當釋放,也無法獲得情緒疏理,負面心態積聚之下,作出對社會的報復性舉動。
2 a& R2 s# K5 e7 m' t Itvb now,tvbnow,bttvb
: f2 `3 R ?) r9 c雖然他們並無強烈而明確的政治訴求,有別於官方定性的恐怖分子,但其造成的人命損傷,與對社會和諧的破壞,以及對思穩民心構成的負面衝擊,均不亞於中國目前面臨的恐怖襲擊威脅。
d( \/ t0 G0 @ I; p* f( o5.39.217.765 k5 D) s5 A+ L3 i4 L% }& a* ` _
為應對官方定性的、以分裂國家為目的的恐怖分子,中國眼下正不斷升格各項反恐措施,尤其在領導人出外視察反恐工作落實情況之時,安保更是空前嚴密。tvb now,tvbnow,bttvb' t b. ~/ ^# C& J4 w. t: E
- i0 `9 L T' I* V$ n: V6 l但三月初昆明火車站血跡未乾,烏魯木齊與廣州流動人口稠密的火車站,又接連發生類似恐怖砍人事件,一方面說明中國的安保體系,在面對恐怖事件時經驗缺乏,應對手段相當有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安保體系未能及時汲取昆明事件的教訓,針對如何確保公共交通樞紐或公共交通設施的安全,於短時間內,迅速制定、實施一套行之有效的安保措施。tvb now,tvbnow,bttvb! J/ @; X, z0 X2 x( B! N) `, z% \
# E0 Y7 a) u- ?: o$ G當局在高度重視的反恐領域,尚且出現如此疏失,對那些僅僅被定性為泄私憤性質的巴士縱火案,既怠於汲取教訓,又疏於防範,則已是不出人意料之事了。tvb now,tvbnow,bttvb B7 V9 z. d$ e
公仔箱論壇, ]3 n! a7 @# q" B* g, G
數年以來,由巴士縱火案引發的一幕幕令人震驚的慘劇,不斷在中國輪番易地「上演」,正說明各地政府,既還未充分重視交通領域的公共安全,也還沒有以事發地的負面教材作為自家的「殷鑒」,對普遍存在的問題作出有效的整治。
/ p0 B, z( @9 j% S( q5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h8 K) B2 t6 P5 j1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成都和廈門巴士縱火事件發生後,曾有民眾呼籲,當局應對巴士內的安全設施重新予以審視,改進相關的安全設計,比如讓門窗、座位使用阻燃材料,車窗旁附設應急扳手,對司機進行防火應急訓練等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O5 N( \. F: {9 _
公仔箱論壇3 d4 D" i( _) W1 X
有專家更疾呼當局應從國家層面,重新制定包括巴士在內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防範措施,並提升巴士防火等級,制定明確的技術標準及安全規範。惜乎時間一年年過去,相關的改進卻未見發生。
* h8 i+ }4 A% F7 w
0 v. Z$ O* N2 }: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二○○九年成都巴士縱火案發生後,該市都公交集團公司總經理引咎辭職時曾說:「再不認真反思和改進,悲劇可能不會只是『偶然』。」如今宜賓巴士燃燒事件的發生,使得此言一語成讖。只是,面對一樁接一樁血淋淋的公共交通安全事件,人們不禁要拷問:這樣的「偶然」,還要繼續「上演」到何時? |